作家邱华栋新出版的小说《教授》,近日引起了热切的关注。因为在这部小说里,一向备受人们敬重的教授,完全是以一个“丑角”的面目来出现的。《教授》讲述的是一群大学教授的生活。作者通过一个文学介绍的眼睛,来细细打量一个经济学教授“声色犬马”的人前人后。这个教授游刃于政界、商界和学术界,为利益集团出谋划策,为自己树立明星般的公众形象。而暗地里却制造着各种丑闻,过的是“鸡零狗碎”的生活。
在很多人的心目中,教授一直都是个很崇高的称谓。但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知识的爆炸,教授群体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我们的第一感觉,是教授多了。几乎每所大学、每个研究机构、每个事业单位,都有一大堆教授。虽然每个教授的评定,都经过了严格的程序。但人要一多,就难免鱼目混珠,鱼龙混杂。称职的大有人在,不称职的也大有人在。第二个感觉是教授们坐不住了。教授是干什么的?按韩愈的说法,就是传道、授业、解惑。传道,是传人间正道;授业,是授人类伟业;解惑,是解利弊之惑。但教授也是世间凡人,也可能经不起声色犬马的诱惑,耐不住清贫寡欲的寂寞。
尽管作者一再声称《教授》的故事纯属虚构,但仔细阅读小说,读者还是会发现书中提到的部分人物是确有其人。邱华栋说,引发他写作这部小说的缘由,是他很不满当代一些经济学家的观点和生活状态,“我觉得,现在的某些经济学家就像是现代社会的巫师一样,今天说房价要永远涨下去,明天说股市要跌到1000点。而且,无论他们说什么,都有人信。这些人是不是在为一些特殊的利益集团服务?是不是在为跨国资本、官僚资本和民间资本说话?谁在为穷人说话?我在小说中塑造了一个经济学教授的形象,目的就是想把现代社会‘巫师’的生存状态呈现出来。”
应该说,邱华栋的小说,也算是“源于生活”。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的“招生门”事件,复旦大学的“性丑闻”事件,中国政法大学的“抄袭门”事件、大学生杀教授事件……都是《教授》一书的现实佐证。
但我们不必大惊小怪。官员中有“丑角”,老板中有“丑角”,艺术家中有“丑角”,为什么教授中就不能有“丑角”。有人群的地方,就会有先进和落后。那么多的教授,哪能个个都大公无私、一干二净?
一些教授之所以会成为“丑角”,可能基于三方面的作用。一是某些官员和富人的“示范作用”。住豪宅,坐豪车,穿名牌,拥美女,出入于宾馆酒楼,游历于祖国内外。谁见了,都会感到眼馋。二是社会各界的“追捧作用”。我有一个朋友,儿子报考研究生考了最后一名。为了确保面试过关,于是就想方设法给教授去送礼。如果说这个教授因为收了钱而从此变为“丑角”的话,那么我这个朋友,是不是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三是教授自身的“自腐作用”。欲望就像身上的病毒,一旦失控,就会迅速扩散。可怕的不是出现“丑角”,而是羡慕和学习“丑角”。如果见怪不怪,甚至以“丑”为荣,以“丑”美,以“丑”为乐,那么“丑角”肯定就会越来越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