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9月秋季开学以来,云南省教育厅在全省中小学开展了以“生命、生存、生活”为主要内容的“三生教育”,以此来引导学生认识、尊重、珍爱生命,并学习生存知识、技能,提高生存的适应能力和创造能力。据此,昆明市第一中学在高一年级6个班推出了让学生模拟写遗书的教育活动。(11月18日《中国青年报》)
泰戈尔曾经说过,“教育的目的是应当向人类传送生命的气息”。教育的本质应该是使受教育者能更好地适应社会生活,从而获得心灵与智力更为均衡的全面发展。然而,由于社会竞争的日益加剧,学校教育越来越偏重于知识的传授,普遍缺乏一种人文关怀和价值关怀,以至于学生在成绩之外对自身生命的价值缺乏足够清醒的认识,一些极端事件也因此不时见诸报端。如何教育学生懂得善待生命、学会更好地生活,已经成为当代教育所亟需关注与解决的重大课题,云南省教育厅的此番探索无疑颇具现实意义。
所谓生命教育,顾名思义就是关于生命的教育。“死亡教育”则是教育学生懂得珍惜生命,从而提升生命的质量,这正是生命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和核心内容。以给自己写遗书为标识开启生命和死亡教育,这在国外早已不再新鲜,即使国内也不乏先例,然而,昆明市第一中学的做法还是遭到了一些包括学生家长在内的外界质疑。由此看来,正确认识并接受包括“死亡教育”在内的生命教育,显然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实际上,给自己写遗书正是一种生命教育的启蒙。通过学生的积极参与以及睿智的话语可以看出,他们已经能够坦然欣然接受这种教育,而这对于他们未来的人生之路不无裨益。正因为死亡的不可逾越,恰恰显示出珍惜生命的宝贵,以及拼搏奋斗、享受生活的重要。同样因为生命的有限,不仅应尽力丰富自己的生活以展现生命的价值,同时还要避免因不健康的生活方式损害到生命的质量。
恰如法国思想家蒙田所说,“谁教会人死亡,谁就教会人生活。”只有正确地认识死亡,才会更加珍惜和敬畏生命,进而尊重世间万物、芸芸众生。通过生命教育,学生得到的并不是直面死亡的恐惧,而是跨越传统的畏惧心理,站在一种新的高度来欣赏生命、提升生命的意境,从而达到生命与生活的和谐统一。
撰写遗书显然只是生命教育中的一项具体措施,而不足以涵盖其全部内容。在寄希望于学校教育尽快完善并推广生命教育的同时,社会各界对此也有必要予以足够的理解与支持。只有这样,才能教育学生学会逐步认知并尊重宝贵的生命,从而以一种更为积极的态度来成就自己的一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