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天晚上,西师附中学生京剧社在该校大礼堂举行中学生京剧演出,台上,演员沉浸在韵味十足的唱腔中,台下,一些学生却悄悄拿出MP3听流行歌曲。(《重庆晚报》11月18日)
京剧是中国国粹,京剧入校园有利于中国传统文化的普及。
但在当今青年追逐流行文化,热捧西方文化的文化氛围中,京剧的衰微已是不争的事实,国家据此作出拯救努力也无可厚非,但硬性规定校园学生都来学习京剧,则难免会有“台上唱失街亭,台下听周杰伦”的尴尬。
正如通讯手段,狼烟过后有电报,电报后有呼机,现在它们都完成历史使命而让位于手机。国人的文化休闲娱乐方式,也经历了戏剧电影再到电视,再到电脑等多媒体技术多元共存的发展渐变过程,京剧的衰微是文化市场自然的新陈代谢,让它淡淡地来,让它好好地去,也不失为一种理性回归和文化宿命。
据媒体调查,京剧入校园,赞成者不足四成,还有一种分析认为,京剧在国内不受青少年追捧,但国外却感兴趣者众多,这“墙外香”使我们的国家教育管理层面似乎觉得“根”没守住,怕愧对历史传统,于是试图运用国家力量拯救,但在处处受到推行困难阻挠后,又出来解释称,只是倡导,并不强推。这同统一规定学生长跑路程,然后又修改的出尔反尔一样,教育部的朝令夕改,其呆板僵化再次成为笑柄。
因而,笔者觉得,继承国粹,方式可以多种多样,要因地制宜,因人制宜,没必要非得搞一刀切、一盘棋。对于学生而言,选修可矣,必修则没有必要,同时,在选修的剧种上,也不一定非得是京剧?相对重庆而言,川剧更是应当拯救也更易于拯救的地方剧种,它不也是艺术宝库中的瑰宝吗?
作为在全球化时代与发达国家力拼未来的中国孩子,其所承担的“功利重任”可谓艰巨,如果再加上京剧教学,只怕是留住了“根”却失去了“命”。学生书包已经够重了,他们那小脑袋经不起大人们如此“乱点菜谱”、“乱拔频道”的颠覆快感,你何苦将栏杆拍遍,使学生课业臃肿不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