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网双鸭山11月20日电 近年来,双鸭山市委、市政府为进一步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不断加大阳光工程培训力度,使我市一大批怀揣各种技能的新型农村劳动力转移走出国门,走进大城市,走进工厂、社区。截至2008年10月末,全市共转移劳动力12.7万人,实现劳务收入5.5亿元。
要想口袋鼓先把脑袋富,要想闯市场先来进课堂。为了使农村劳动力从苦力型向技能型转变,市劳转办充分把握国内外劳动力市场的风向标,依托境外园区、国内企业技工短缺这一有利趋势,大力实施“阳光工程”,通过文化补血、信息富脑、技术强身,广泛开展对口适路的职业技能培训,使农村劳动力在转移的同时实现了漂亮转型。据了解,经过阳光工程培训后转移就业的农村劳动力,国内企业月工资都在千元以上,年增收过万元。而在俄罗斯打工平均收入达到国内的2至3倍多,在韩国、日本打工的收入将更高。
从2004年开始,该市在农村劳动力转移阳光工程中,按照“政府推动、学校主办、部门监督、农民受益”的原则,在全市22家认定基地加大技术含量高和市场需求量大的工种,培训专业涵盖焊接、汽车驾驶、家电维修、机械加工制造、缝纫纺织、电工电子等30多个。推行订单培训、定向培训等多种培训模式,提高了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保证了农民工输出的稳定性。今年4月,通过各种对接会、信息网以及就业转移平台等,总计为农村劳动力提供了近万个就业岗位。在今年第19届哈洽会上,集贤县就有500名庄稼汉与辽宁鸿大袜业签订了用工协议,全市还有930人踏上了异国土地进行打工、创业。
为了进一步做好2009年农村劳动力转移工作,按照“巩固老基地、辟建新基地”,继续开辟国内外用工市场,实现农民有序外出就业,继续坚持“政府推动、市场拉动、培训促动、能人带动”的四轮驱动方式,充分利用地方优势,鼓励农民就近就地转移就业,扶持农民工返乡创业,吸纳农村富余劳动力,拉动就业增长。按照“打特色牌、走品牌路”的思路,狠抓特色培训,努力打造我市特色劳务品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