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双鸭山新闻网 > 教育频道 > 校长论坛 正文
杨叔子院士要求博士“背”《论语》何咎之有
http://shuangyashan.dbw.cn   2008-11-20 09:12:23

  “现在每个学校都实行文理分科,其实这对培养学生的素质并不好,应该主张文理兼修。”,日前在由江苏省科协主办的“系列高端论坛”上,著名教育家、机械工程专家杨叔子院士提出,学理科的要读一读《论语》、《老子》,增加“文人气”,让思维发散;学人文的也要学一点理科知识,防止“不着边际”。据知1997年杨叔子卸任华中理工大学校长,全身心投入研究生培养上,即向学校提出了一个要求:1998年随他就读的博士研究生,2001年上台答辩前先要背《老子》,1999年入学的除了《老子》,还要增背《论语》前7篇。过不了《论语》和《老子》关,休想从他手里毕业。“堂堂一个博士,连祖国传统的经典文集都不了解,还有必要学其它知识吗?”(11月17日《扬子晚报》)

  消息甫出,即是一片讥议,诸如:《博士必须背论语属矫枉过正》(辛木)、《七章〈论语〉治博士?》(谢浮名)、《要背〈论语〉 “外国经验”不是理由》(王攀)……;我却不知道这究竟是咎由何来?

  博士博士,愈“博”而愈趋“精”,愈“博”而愈专业化,庶几尽人皆知,何况杨院士的博士生还是学机械的;那么“通识”由何而来?人文素养由何而来?事实上,现如今一些大学生“有知识没文化”“会技术缺人文素养”的现象早已为人诟病,而杨院士的要求博士生“背”《论语》、《老子》,不过以此手段略加疗救罢了!

  杨院士称:“基督教世界,所有的人都读一本书——《圣经》,伊斯兰世界的人都读一本书——《古兰经》。中国人应该读什么书呢?我认为就是两本,一本《论语》,一本《老子》。”,结果就有论者称了:“信奉基督教的都读《圣经》,伊斯兰教众都读《古兰经》,因为他们都是教徒,这些经典代表着他们的信仰。而现代中国人是否都是宗教教众,《老子》、《论语》是否代表了现代中国人的信仰呢?”,这都哪跟哪啊!杨叔子院士的着眼点,其实只在文化渊源、文化精神而已。著名学者金克木先生在《书读完了》中即写到:“想要了解西方文化,必须有《圣经》包括《旧约》、《新约》的知识,这是不依傍其他而其他都依傍它的……没有《圣经》的知识几乎可以说是无法读懂西方公元以后的书,包括反宗教的和不涉及宗教的书,只有一些纯粹科学技术的书可以除外。古希腊和古罗马的书与《圣经》无关,但也只有在《圣经》的对照之下才较易明白……对于西亚,第一重要的是《古兰经》。没有《古兰经》的知识就无法透彻理解伊斯兰教世界的书。”;杨院士的要求博士生“背”《论语》、《老子》,当也大略如此。西方文化重“知”,中国传统文化则重“行”,重“现世”,重“实践”;杨院士称:“(这两本书)了解以后,对你的人性、理想大有好处。”,则自也切中肯紊。

  那些“不依傍其他而其他都依傍它的”的书,自然就是经典。而今杨院士的要求博士生“背”《论语》、《老子》,其实也不谓新奇!1923年应清华之邀,胡适先生曾开“实在的最低限度的书目”38种,《老子》即在列;梁启超先生开《最低限度之必读书目》25种,《老子》在列,《论语》则包含在《四书》中;1978年钱穆先生在香港中文大学设讲座,更是指出“中国人所人人必读的书”7种,《论语》、《老子》无不在列。近年由北大、清华分别发布的两校“学生应读书目”,《论语》、《老子》同样也都在其中。朱自清先生在《经典常谈·序》里即说:“在中等以上的教育里,经典训练应该是一个必要的项目。经典训练的价值不在实用而在文化……再说做一个有相当教育的国民,至少对于本国的经典,也有接触的义务。”

  杨院士博士生在答辩前“背”《论语》、《老子》的要求又高吗?旧时的读书人,可是自小“四书”(《学》《庸》《论》《孟》)就都要记诵的;《论语》篇幅本就有限,而今也不过只是“背”个前7篇而已;《老子》通篇81章总计也才只5000言;恐怕在初中生都不是问题,博士生三年时光“背”不下来?这哪里是在强调“背书”?而不过是作为一种检测手段,验看有没有熟读罢了!

  我们说,要尊重高校的教育自主权,那么题中应有之义,自是要尊重导师的教学自主权,包容导师的个性化做法。这其实又哪里是如有论者所危言耸听的“强迫”背书呢?俗话说“周瑜打黄盖——一个愿打一个愿挨”,既然如此“规矩”杨院士是“立”下来了,不满意话,那么大可不要去报杨院士的研究生也就是了!而若报了杨院士的研究生,三年的时光“背”个数千言,在初中生都未见犯难,想来自也不至有谁因此而和博士帽过不去的了!我倒是觉得这“规矩”并不过分,而很宽松,很人性化的呢!

作者:    来源: 中国教育新闻网     编辑: 关云慧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