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双鸭山新闻网 > 教育频道 > 校长论坛 正文
“忠于馒头”只是一场行为艺术
http://shuangyashan.dbw.cn   2008-11-20 09:12:23

  11月18日中午,300名河南大学学子手举馒头,在该校大礼堂广场对着馒头庄严宣誓:“我们向馒头起誓:忠于馒头,爱惜粮食……”宣誓完毕,大学生们将作为“道具”的馒头一口一口吃掉了。(11月18日《东方今报》)

  “庄严宣誓”是记者报道中用的词,实际上,这场宣誓毫无庄严感可言,参加宣誓的同学表现得很滑稽,连宣誓活动的组织者都说,手举馒头宣誓类似于“行为艺术”。

  艺术有教化作用,既为“行为艺术”,就少不了要达到教化目的,这场“忠于馒头”宣誓,是为了教育大家爱惜粮食。搞这样的活动似乎很有必要,因为现在大学食堂里浪费粮食的现象非常严重。以河南大学为例,食堂有关1万人就餐,每天有1/10的食物被倒进泔水桶,每年白白浪费掉的几万公斤粮食和蔬菜,足够一百人吃上一年。

  我们的学生从小就背诵“谁知盘中餐”,可上了大学,还是随意浪费粮食,这种反差实在很抢眼。可这怪不得学生们,因为写在纸上的是“谁知盘中餐”,走进他们心中的是“面子教育”。吃饭不能剩,这在西方是美德,而在我们看来是丢面子。我们请客,不管在什么地方,明知吃不了,总是要一大桌子菜,有时候差不多要吃一半扔一半。不是不知道菜点多了浪费,而是怕点少了让人笑话。一个从小到大无数次接受“面子教育”的大学生,怎么可能吃饭时想到“粒粒皆辛苦”呢?

  除了“面子教育”,还有“免委屈教育”。现在条件好了,在校的大学生有相当一部分是独生子女,他们在家的时候,由父母变着花样地供吃喝,早已习惯了大手大脚。及至考上大学,离开家前,父母会教育他们“不爱吃就换样,别委屈自己”。没有养成爱惜粮食的习惯,又不肯“委屈自己”,他们怎么可能“强迫自己”买多少吃多少呢?

  我注意到,就在河南大学部分学生宣誓“忠于馒头”时,食堂的墙上就贴着“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的醒目标语。看来,怎么教会大学生节约还真是个大事。只是这个大事,大学自己解决不了,因为它与淡化的全民节约意识紧密相关。

作者:    来源: 新华网     编辑: 关云慧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