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双鸭山新闻网 > 北疆文艺 > 文艺论坛 正文
青年导演 出路难觅
http://shuangyashan.dbw.cn   2008-11-17 09:31:09

  2005年,青年导演宁浩怀揣着《疯狂的石头》剧本惴惴不安地等待着投资人。

  2006年,《疯狂的石头》在鸿篇巨制的大片中挥洒出一抹最亮的色彩,宁浩也随之名声大震。

  350万元人民币的投资赚得近2300万元人民币的票房,一时间,整个电影界都为之兴奋、惊讶!很多人认为,这样预料之外情理之中的成功,似乎也昭示了青年导演及其小成本电影的春天就在不远处。

  于是,头脑发热的投资者和年轻导演也照葫芦画瓢,争相复制“石头”式电影。然而,奇迹终究难以复制,之后的绝大多数小制作影片都无法望其项背。

  结果,中低成本电影依旧举步维艰,青年导演仍然苦于出路难觅。

  近年来,难以拉到大投资的青年导演们纷纷带着作品参加国外大大小小的电影节,虽然频频获奖,但部分影片的观众群仍不甚可观,只是“墙外开花墙内不香”。国内院线对每年屈指可数的大片的高度青睐,使得很多中低成本电影几乎没有竞争力,对其而言,杀入院线就是胜利。

  这样的“怪圈”究竟因何而成?青年导演及其指导的中低成本电影又该如何突围?11月3日至8日,在北京举行的第三届华语青年影像论坛上,来自海峡两岸和香港的资深影人、电影理论家、评论家和青年导演们济济一堂,针对这些问题展开了深入讨论和对话。

  难以企及的大投资

  鹿特丹国际电影节负责人格温·塔斯玛认为,“大片泛滥导致我们的文化变成幼稚文化,观众的思维变得简单化,看电影不再愿意思考。”他将这种现象归结为大片综合症。从《大白鲨》等美国大片开始,至《星球大战》达到高潮。

  “制片商发现大片的高回报率,便认为投资越高越安全,从而压制中低成本片子。初出茅庐的青年导演无法找到高投资,拍出的电影往往难以进入院线,普通观众更没有机会目睹。”格温接着分析。

  对此,曾在威尼斯电影节上凭借《三峡好人》拿过金狮奖的青年导演贾樟柯与格温有着共识。“拉投资是让很多青年导演头疼的一件事。许多有潜质和创新意识的青年导演一直都处于非主流地位,往往是自己找投资。在资金充裕的前提下,相信很多电影人都会爆发体内蕴藏的惊人能量,为华语电影注入新活力。”

  名不见经传的青年导演张驰的感受则更为深刻,他拍摄的小成本影片《地下的天空》不久前刚刚参加了曼谷国际电影节。

  “我的片子在国外大概已经放了几十场,但国内现在一场还没有放。国内电影市场对这样的片子,观众也好、院线也好,都不是很感兴趣。片子投资的确很少,同时也没有所谓商业的点。我自己也不知道有什么点,导演不是点,演员不是点,剧本也不是点。”对于这样的状况,张驰显得很无奈。

  除了拉投资难,也有很多青年导演认为缺少好的制片人。

  “实际上,中国更缺的是好的制片人。制片人在导演和资产之间,他如果信任一个导演,就能够想到这个产品之后应该怎么样。让导演想这些,有点不好。”青年导演尹丽川说。

  要让观众看得懂

  那么,青年导演和中低成本电影该如何突围?

  台湾金马奖主席焦雄屏认为,拍片参加国际电影节获得奖项并不是一条捷径。

  “我知道很多青年导演首要目标是盯着电影节,希望获得国际承认。”焦雄屏指出,大陆第六代导演张元、王小帅、贾樟柯等人走的都是这条路。

  “这批人拍电影的策略、风格都基本一致,在海外很吃香。但如今国际电影节已经不像以前那样对中国独立电影感兴趣,其他青年导演还走这条路已经不太现实。”

  虽然包装过的大多是艺术片,但焦雄屏却建议青年导演们多拍一些商业片。“我见到不少青年导演都说想做侯孝贤、杨德昌,却没人说要做杜琪峰、朱延平。其实,很多人拍艺术片是想尽快获得国际肯定,一步到位而已。但个人是无法影响整个电影产业的,这几年中国电影的票房每年几个亿地增长,靠的是商业片运作。所以我还是希望青年导演们要赶快转变观念,否则真的会错过越来越多的机会。”

  台湾青年导演林书宇介绍,由于此前台湾导演看重电影节获奖,片子拍得非常沉闷、晦涩,本土观众根本不爱看,导致电影票房市场极差。“很多青年导演为拍摄一部电影,把房子都抵押出去,欠了一屁股债,结果在影展上并不成功。”他说,对导演而言,真正重要的是吸引台湾观众走进影院。

  “不要为电影节的评委拍片,要抱着向观众求爱的心情拍片。”北京大学著名电影学者戴锦华认为,为观众拍片并不意味着彻底商业化,但要把电影拍得明白,至少让观众看得懂。

  “到影院看电影的观众有三类,第一类是想满足欲望,第二类是真心想看内容,还有一类是闲着没事看电影消遣。”导演陆川说,电影工业依靠的是第一类观众,影片需要满足他们的感官。但很多青年导演喜欢模仿欧洲电影大师,专拍不知所云的片子。

  “最近,《海角七号》的票房爆发,正是因为台湾人长期不看本土电影,突然有这样一部影片能看明白且有趣,从而口耳相传进影院观看。”林书宇表示,他们这一代导演拍片并不是想赚大钱,只想片子拍得让普通观众爱看。

  在大片垄断市场的时代,陆川主张青年导演不仅要拍中小片子,也要努力拍大片。“我觉得投资不是大片的标准,决定大片的是情怀。现在很多大片看上去像漫山遍野的旗帜,但挥舞旗帜的却是侏儒,内心的精神很腐朽。”

  陆川还劝告喜欢拍独立电影的青年导演,要把整个电影工业当作体制,坚持在体制内创作。只有进入体制、回归资本市场,才能重建与观众的关系,但不要因此丧失自己的创作个性。

作者:    来源: 中国网     编辑: 关云慧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