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日,一段长9分多钟的校园暴力视频出现在网上。一名中学生模样的女孩赤裸全身在旁人威胁下做出了不雅动作。整个过程,受迫女孩神情无奈恐惧,让人震惊。(2008年11月12日《成都商报》)
2008年10月9日,河北衡水第五中学学生小丽(化名)因不借班长小佳(化名)一块手表,遭到了以小佳为首的12名女生用拖鞋打脸、拳打脚踢、泼冷水、掴耳光、罚跪等方式折磨,直至次日天快亮时才结束;2008年10月25日,广西都安县第二高中两名学生因晒衣服发生口角,其中一名学生找来同伙把对方和他的好友捅伤,造成两人死亡;不久前,广东清远市某小学五年级的14岁女孩谭芳(化名)被她的10个男女“朋友”疯狂虐打、强迫脱光衣物,在虐待过程中,她的所有隐私都被拍成了手机视频……
一起起令人心悸的校园暴力事件不断地上演,而且大有愈演愈烈之势,笔者不禁想问:我们的孩子怎么了?我们的教育怎么了?我们的社会怎么了?
为了满足自己的欲望,为了讨回丢失的一点点尊严,为了一点鸡毛蒜皮的小事,轻则人身攻击,重则致人死亡的血腥案例,连众多成年人都无法理解。“暴戾”这一原本不属于花季少年的词汇竟然可以用在那些不谙世事的孩子们身上!
导致校园暴力日趋增多有很多原因,其中最主要的原因是施暴者缺少基本的罪恶感与罪责感,缺乏对行为法律后果的恐惧,从而不能控制冲动,放纵暴力行为。而造成孩子有暴力倾向的主要原因是家庭教育的缺失和不当。
一般来说,如果家庭其他成员文化素质低下、道德品质败坏;家庭气氛紧张、不和谐等使孩子缺少关爱和安全感,都会对孩子的人格培养产生不利影响,从而容易形成“攻击性人格”。为此他们喜欢通过欺凌弱小来释放压抑,获取一种心理上的满足。
另外,不少家长仍沿用传统的教育模式,重智育轻德育,很少、甚至不愿倾听孩子的心声。由于彼此间缺少沟通、交流、理解与尊重,不少孩子将视线投向网吧,希望在那里找到倾诉的对象,寻求解决青春期困惑的手段。然而,网吧在带给孩子们大量信息的同时,也让孩子们接触到打斗、枪战、爆炸等场面。久而久之,在孩子们的心里,容易形成一种认知上的误区,认为这些暴力场面都是合理的,进而在现实生活中进行模仿。
虽然新闻中没有提到这几个施暴孩子的家庭状况,但纵观未成年人犯罪及校园暴力不难发现,绝大多数都是因为家庭教育不当造成的。据广东省少管所统计,在该所服刑的少年犯中有80%和家庭教育不当有关。一位教育人士说:“家庭的教育方式直接关系到教育的成败”,这句话一点也不为过。
相对于一个老师要负责几十孩子而言,两位甚至多位家长常常只面对一个孩子,在教育孩子的问题上家长的责任是首位的。家长应当积极履行好监护责任,解决影响孩子健康成长的家庭问题,同时更要注重培养孩子善良的人格、良好的道德品质和生活习惯,培养孩子的爱心,让孩子们学会给予和奉献,学会与他人和睦相处。只有这样,更多孩子才能远离校园暴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