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双鸭山新闻网 > 传媒论坛 正文
"假唱禁令"看上去很美
http://shuangyashan.dbw.cn   2008-11-14 09:40:53

  今后,演员或者演出团体在营业性演出中出现“假唱”、“假演奏”等行为,将不仅仅受到观众指责,还可能面临国家法规的处罚。11月12日,文化部文化市场司就《营业性演出管理条例实施细则(征求意见稿)》公开征求意见。

  记得对假唱深恶痛绝的中国摇滚领军人物崔健曾经说过:“目前假唱现象已经达到相当可怕的地步,长此以往,中国音乐将毁在假唱上面。”出台相关制度对假唱进行“规范”和惩处,是一件好事情。但实话实说,我以为,如此“假唱禁令”过于笼统和泛化,缺乏细节性的有效约束手段,在现实中很难具有可操作性。

  我们看到,该禁令只对营业性演出中的假唱亮起了红灯,那么,慈善公益演出呢?我相信文化部门没有这种“意图”,但制度的先天缺陷必然将为假唱留下了可以“操作”的口子。事实上,现在的一些商业性演出,也大多打着慈善公益的招牌来规避“监管”、甚至是偷逃纳税。

  另一方面的问题是,有禁令在前,但必须要有既定的事实才能进行整治——如何来“界定”和发现假唱?业内人士表示,随着假唱的泛滥,现场效果也几乎可以是以假乱真,专业音乐人士都很难对假唱进行“鉴别”,普通观众又如何去分辨呢?如果没有了来自于观众的监督和举报,“假唱禁令”也就是高悬在演出舞台上的一根形同虚设的绳索而已,看上去很美,却无法落实到构成有效的震慑力。

  说到底,“假唱禁令”是一种并不可控的管理。制度目的虽然很明确,但因为管理对象很难受到管理者的“控制”,随之导致制度虚置。显而易见,要想杜绝演艺圈内的假唱,除了需要歌手的职业道德自律之外,制度要实施“可控管理”——依托各级文化行政管理部门和资源,对演出市场的整个流程进行积极到位的监管,由坐在办公室里的“审查”转变为走出去地把关。美国的演出市场很发达,但几乎没有歌手假唱,关键就在于美国人对市场的管理是“可控”的。

作者:    来源: 人民网     编辑: 马玉书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