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新京报》11月10日报道称,由于药品含有麻黄碱成分,可能被不法分子大量购买用于提炼制造毒品。北京药监总局向各药店发出通知称,即日起,将对含麻黄碱成分的新康泰克、白加黑、日夜百服咛等数十种常用感冒、止咳平喘药限量销售,每人每次购买量不得超过5个最小零售包装。
看了这则消息,不由人心头猛地一紧。这倒不是因为我是“不法分子”,试图“大量购买用于提炼制毒品”的想法落了空,而是因为本人正极为不幸地——患了重感冒,且已服用的感冒、止咳平喘药品牌个个都是“榜上有名”。所以,我是相当地揪心:“麻黄碱”究竟是个什么东西?尤其是时值深秋,几乎人人都会与感冒药“亲密接触”,其中到底又含有多少这“毒品”呢?
据报道,有关药物专家给出的权威解释是:麻黄碱全称“盐酸伪麻黄碱”,是多种感冒药中含有的主要治疗成分,它从中药麻黄中提取出来的,具有解热发汗作用,虽然其结构上与“摇头丸”的主要成分甲基苯丙胺类似,理论上可以被用来制毒,但它在单剂感冒药中的含量非常少。而北京市药监局新闻发言人丛骆骆则表示,公众只须按照医师处方或药师指导适量服用,不会有成瘾等副作用,因此不必过分担心。话虽这么说,但为自家及广大的“感冒同仁”生命安全计,笔者还是禁不住要“过分担心”了。
一则麻黄碱在感冒药中的含量是否真的少到了“理论上可以被用来制毒”,我们大可姑且不论,但这都成为“主要治疗成分”了,并且又与“摇头丸”主要成分甲基苯丙胺的结构类似上了,那么,“理论上”是否也又可能成为“毒品”,对患者产生“理论上”的副作用呢?二则单剂感冒药中“含量非常少”也好,公众“适量服用”也罢,其中的“量”究竟是怎样的“量”?依据何种度量的标准?在抵达公众的“肠胃终点站”之前,我们如何保障这“量”就一定是少量、适量的,而非大量、过量的?
不言自明,麻黄碱在感冒药中的含量或许是真的很少,但是否少到了专家或发言人所说的地步,显然是令人疑窦丛生的。若非如此,恐怕我们只能推导出两厢怪诞的事实。一要么是这“感冒药限购政策”的出台方很“傻”,热衷于公然“自抽耳光”,既然麻黄碱含量如此之少,又何须规定“每人每次购买量不得超过5个最小零售包装”?二要么是制毒分子很“傻”,以至于会不计“成本”地选择“原料”,从无“毒”物中一厢情愿地求“毒”,从而给相关部门造成了“需求旺盛”的“假象”?若立足于常识来看,这些都是不太可能的。而与之相比,更可能的情况或许是:公众又“中标”了。
请原谅笔者不惮于作此恶意“揣测”吧,毕竟,我们“药品变毒品”的例子太多了。比如,昔日一度去向不明的“湖南省900万支氯胺酮制剂”,最终却现身于一桩制贩毒品“K粉”案件中,令公众大为光火,方才明白自己一直在不自知地“注射毒品”。再比如,与之相距不远,媒体再一次曝光称,精神药成为了广西省吸毒者的“宠儿”,吸食者比例远远超过了吸食“海洛因”人员,并逐年蔓延。一时间把公众都变成了人心惶惶、道路以目的“神经病”。至于层出不穷、“公然投毒”的各色医疗卫生事故,多如牛毛,那就更不用提了。坊间有言,“中国人身体绝对是百‘毒’不侵的”,这点我强烈赞同,试问,就咱这“试验田”,还有什么“庄稼”没种过啊?
这下倒好,先喝杯“三聚氰胺奶”,呛着了;再吃个“三聚氰胺蛋”,噎着了;心情极度郁闷,憋着了;恰逢出租车司机闹“罢运”只好吹风步行,冻着了;接着感冒、哮喘它就不请自来了,赶快吃片感冒药吧,一不小心,我这还成了可耻的“吸毒分子”了。据八卦说,赵本山大叔眼下可能要移民国外了,有否姑且不论,但他那句享誉全国的“XX神”医药广告词,无疑令正捧着一大把感冒药的笔者愈发地敬畏了——“谁用谁知道!”好吧,咱这就试试“麻黄碱”的纯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