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双鸭山新闻网 > 教育频道 > 校长论坛 正文
大学生上网不能“泡网”
http://shuangyashan.dbw.cn   2008-11-12 09:15:15

  一位女大学生自述了自己在网络上消磨时间过程,花了2个小时左右的时间在QQ、MSN、校内、BBS之后,才开始极不情愿地写文章办正事。(《中国青年报》11月7日)

  笔者也是一名在读的大学生,也曾经“忙得无聊”(原文语)在网上泡时间,因此对这位同学所述感同身受,在笔者的身边也有很多同学沉溺网络,另据报道中国1700万在校大学生中,95%以上都是网民。(《重庆晨报》4月29日)在大学生群体里“泡网”恐怕成了一种相当普遍的现象。

  现在笔者上网除了收发邮件、查资料、看新闻以外,几乎不做其它事,应该说笔者成功逃脱了“娱乐至死”(原文语)的厄运。这乃是因为:笔者看清了网络之虚幻,在网络空间里找不到一种踏实感。

  人在现实中总要扮演一定的社会角色,承担着各种各样社会期待和社会规训,不得不约束自己的言行举止,而在网络里由于其匿名性和虚假性,因而能够不受现实社会规范的限制,在想象的基础上充分展现那些在现实角色扮演中被压制的真实内心情感,有社会学者认为网络重塑了另一个自我。QQ、校内这些社交网站之所以这么受欢迎,乃是它给了人现实世界不可能的“自由”。

  同样吸引了众多大学生的网络流行文化也必须被推到理性的审判台上。网络流行文化在本质上是一种可乐式的快餐文化,娱乐后即遗忘,它给网民带来的是欲望和幻想的满足,而不是人文的审美熏陶。在商业的触角无所不在的情况下,网络文化领域只能作为消费社会的前沿阵地,成为商家掏空消费者钱袋的最佳广告场所。不仅是大学生经常逛的购物网站和时尚网站,网络媒介的议程设置也无时不刻灌输着“我消费故我在”的理念。

  网络“自由”之下的交往不可能给人以踏实感和确定感,而这只能在现实的人际交往中才能体验,真诚的友谊、人性的光辉、爱与被爱的感动只有通过亲身的交流乃至心灵的沟通才能真正体验得到。网络的文化同样不能给人以踏实感,替代这种文化的最佳乃是书籍尤其是人文的经典。网络流行文化如果是可乐,人文的经典好比是茶,细品之后犹有余味,久久不绝。这种余味的弥漫伴随着真善美的道德指引,给人以性灵上的巨大冲击,使人终身受益。阅读经典过程中的那种独特的审美体验,才能使人到达充满理想性的自由王国。

  当然,网络并非一无是处,关键问题是把它看成目的还是工具,作为人应避免被网络异化。

  也许那位同学要这样说,越泡网越无聊,越无聊越要泡网,空虚之后复归空虚,明明心里明白就是不能摆脱。笔者当初其实也是这种感受,但是当我尝试着更多地和室友面对面交流时,沟通和理解后的更多相互关心使我倍感温馨;当我尝试着阅读一些经典书籍时,便一发不可收拾,从此深深沉浸在陶涤心灵的书香里。所以,不想娱乐至死,关键只是要勇敢走出第一步。

作者:    来源: 中国网     编辑: 关云慧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