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些同学为了能在学校里当上‘官’,不惜花钱四处打点。”今天,济南某高校的大学生小张向记者透露,有同学为了能当上院学生会干部,光打点费就花了5000多元。(据11月14日《济南时报》)。
很多事情是见怪不怪,校园学生会的“潜规则”也是人所共知,所谓“打点”,不过是花钱请老师学生会原来的干部去饭店喝酒吃饭,看起来似乎是情理之中,在中国这样一个看重情意交情的国度,似乎也情有可原。而事实上的情况却并不如此,如此行为不仅仅衍生校园腐败之风,而且诞生校园攀比之气,试想,请老师学生会干部喝酒就能当“官”,这对富裕家庭是一个极大的便利,而且不管什么事情只要“酒杯一端”,就能解决,这和近年来大众讽刺的官场作风无异。
说白了,校园的这种作风就是一种社会畸形的缩影,一种变相的腐败。首先,这很明显已经违背学生会本来的职责,将他们自己的责任抛弃,沉湎于官场之风,不利于大学生的身心成长。再者,带着这种“官本位”进入社会,或许能够帮助他在今后的前途路途上扶摇直上,但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便是他能否“清廉”,能否做一个好官?最后,校园官场这种“潜规则”严重伤害出身贫穷之家学生的自尊,要攀比他们拿不出足够的钱,即使打肿脸充胖子一回,也极有可能打水漂,关爱每一个大学生,让他们健康地成长,是学校不可推卸的责任,所以,官僚之风当休矣,校园腐败该止也。
任何事情都不可能无缘无故地发生,必有其前因后果,到底是谁导演了校园腐败呢?到底是谁将这种不良之风带进校园呢?
首当其中自然要数家长。如今不少在校大学生的父母皆位居高位,呼风唤雨成习惯,指手画脚成自然,高朋满座成生活。儿女成器,考上大学,甚至名牌大学,自然少不了一阵显摆,招呼亲戚朋友同时高歌宴饮,在大家相继敬酒和赞美之中极大地满足了极大的虚荣,从一个未经世面的高中生一下子完成蜕变,而且又年少,经不住诱惑,不禁模仿大人的行为,甚至感觉生活本该如此。
其次是社会风气所致。类似“酒杯一端,政策放宽;筷子一提,可以可以;酒足饭停,不行也行;饭饱酒醉,不对也对。两菜一汤,生意跑光;四菜一汤,平平常常;六菜一汤,买卖兴旺;八菜一汤,独霸一方。只吃不带,作风正派;又吃又带,不算意外;不吃不带,才叫奇怪。”的段子不胜枚举,虽然看起来是幽默笑话,其实不仅仅是现实的写照,更是很多人学习的经典范例。大学生,作为接受知识最快能力最强的一批人,不可避免地也接受到“灰尘”思想,但是由于辨别能力低下导致他们误入歧途。
再者便是教师。古语有云: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可是现实生活中呢?又有几个教师能够做得到,家长请你吃饭喝酒,本不想去,可是有人会说是“自命清高”,只好去了。无事不登三宝殿,去了家长肯定找你办事,譬如考试、座位等问题就不好意思不办,毕竟吃人手软。久而久之成为一种习惯,家长不送不请便不习惯了,这不是造谣,而是现实生活中和新闻报道中时常遇到的活生生的例子。
出淤泥而不染的毕竟只有荷花,而不是所有的花,入乡不随俗的也极有可能有,但是极少。毕竟每个人都不可能孤立地生活在这个社会上,要生活就必须学会生活,学会生存。高唱“举世混浊而我独清,举世皆醉而我独醒”的三闾大夫屈原也只能溺江而死,虽成千古佳话,但生命陨落。
校园,本是清明的天空,却不知何时也挂着乌云?要从根本上杜绝官本位,校园腐败的现象,那只有从根源抓起,先要在社会上掀起一股“整风”运动来才是,只有周围的环境好了,学校才会有清明。“孟母三迁”让孟子成“亚圣”便是历史最好的证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