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上一部007系列电影《皇家赌场》在全球掀起票房热潮后,新的007演员丹尼尔•克雷格已经开始被媒体称为是“意外的发现”,很成功的接替了前任布鲁斯南的班,至少在票房潜力上已经有了超强的表现。在《007之量子危机》于本月将抢滩登陆中国银幕,打算在市场方面再接再厉捞得丰厚利润时,大多人也都对此持乐观表现,认为克雷格将凭借这部火得发烫的007品牌成为新的大众偶像,但是,现实果真是如人们所预期的那样美好吗?克雷格到底是将007品牌发扬光大了,还是使其贬了市值?
《皇家赌场》的全球票房超过了五亿美元,乍一看起来,这已经达到了一个颠峰,是电影营销中比较成功的范例。但很多人也许不清楚,007电影之所以能屹立市场不倒,能独霸银幕达几十年,靠得绝不仅仅是这纸面上的票房数字,而是电影发行背后的品牌性商业“后价值”。
现今,一部007电影的投资绝不会少于一两亿美元,单在票房上获得的回报,能收获个收支平衡就已经是万幸,想赚钱必须得打好牌面获取更多的商业植入,也要经营好与007息息相关的品牌商品。如在《007择日再死》的投资份额里,广告商家占了相当大的比重,核算下来居然超过了60%。其中,汽车、服装、手表、通讯产品都有大额赞助,而光布鲁斯南一个人,就吸引了超过二十家的世界级大品牌做竞标,未等电影开拍便已经掀起了市场热潮。
布鲁斯南没有继续再接007的合同,幕后原因就是在广告分成上与制片方产生了异议。在之前的合同中,制片方曾一度限定,布鲁斯南的007形象的广告要交付给制片方80%,而其他形象的广告,也要上缴一半左右,因为他们觉得,毕竟是007形象成就了布鲁斯南,而不是布鲁斯南带红了007电影。十几年的合作,强势的合同约束使得布鲁斯南感到厌倦,毕竟他出演007之后没有获得更多的片约,形象上也受到了限制,生活上最大的收入来源就只能靠广告来维系。007电影几年一部的速度,以及较高的税金都令他吃不消,当修改合同的建议交到制片方手里后,大家也就不欢而散相互道了拜拜。
丹尼尔•克雷格上任新版007,虽然票房市场卖的红火,但制片方却在广告收益以及品牌商品的行销上尝到了苦头。比如说,《皇家赌场》中邦德的座架福特蒙迪欧系列车中的致胜款,手上戴的欧米茄海马系列海洋腕表,用的索爱k90c手机,无一不令人大跌眼镜地折了市道。尤其是致胜款座架,在各国的销售中几经降价,从中级车蜕色为平民代步工具,几乎沦为了鸡肋,这款车在中国的推出更是遭遇了冷冬,到现在从二十来万的报价降至十几万元也无人问津。这种折损007电影旧有市场品牌的事例,是我们普通观众所看不到的,多半都是业内行家与制片人们才会为其揪心。难怪好莱坞知名制片人彼得会摇头叹息说:“以往的布鲁斯南们,将007产品上升到了一个‘皇家’级的高度,但现在的克雷格们,却将007这个品牌又带回了早前那荒芜的大西部,成为牛仔们手里共享的某一件小玩意……”
克雷格在广告形象上的失败,直接影响到了新一版007电影《量子危机》的拍摄预算。原本,制片方打算用两亿三千万美元的大投资炮制新的视觉轰炸,用科技力量使得007电影再度成为业界的NO.1,并树立起新的007品牌,前提就是必须保证从广告商手里拿到至少百分之六十的资金。但目前来看,这个预算不仅缩水了三分之一,仅仅达到了一亿六千万,甚至广告商投入的份额也骤减到40%不到。这就是新版邦德所谓的“超越”,相比于他的前任,他需要证明的东西还太多太多。
全球金融风暴来临,哪里的日子都不太好过,连好莱坞的市道也未能如预期中那般会掀起什么小高潮,缩紧了银根等待着新机遇。在此时机,007电影抢先登陆中国,有着特别的商业含义在其中,面对金融危机在欧美世界的摧毁性打击,面对新版007商业形象上的大贬值,好莱坞制片方象等待眼前浮现新大陆一般等待着奇迹的发生,当然,这得需要咱“钱多人傻”的中国影迷们抢着来买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