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双鸭山新闻网 > 北疆文艺 > 文艺论坛 正文
歌手嗷嗷待哺,红馆"被逼复出"
http://shuangyashan.dbw.cn   2008-11-05 08:48:11

  今年6月18日陈慧琳的“Love Fighters”演唱会末场时对红馆闭馆的依依惜别仿佛还在眼前,11月1日,谭咏麟就又借“翡翠歌星贺台庆”排演之机,向媒体宣布了明年年初与李克勤再度在红馆举行“左麟右李”演唱会的消息,这也将是香港红磡体育馆在闭馆整修全新开放后的首次演出。当北京的鸟巢国家体育场尚在与众多歌手的“绯闻”中保持着其演唱会的处子之身时,已经经过25年人间美乐滋润的红磡体育馆,却在饮口汤、休息一阵之后,因为无数歌手的嗷嗷待哺,只能强打起精神,从装修中醒来,宣告自己的“被逼复出”。

  一个体育馆仅仅只是闭馆半年多,艺人们就又要搞闭馆前的“告别”仪式,又要争破头皮来抢复馆的首演权,会不会夸张点?要知道内地有许多中大型城市中和红磡相似规模的体育馆,就算是全年闭馆潜修也是常有的事,既便是北京首都体育馆、台北小巨蛋这些诞生过无数经典演唱会的名馆,偶尔停个几个月,都算不上什么很大不了的事。况且以城市人口规模而论,香港怎么比都比不上台北、上海、北京和广州这些城市,这也就意味着红馆在潜在最大消费群的比拼中,仅仅只相当于一些内地的中型城市。但正是这么一个绝对人口不算很多、商业气息浓郁、文化氛围淡漠的城市,却在流行音乐的现场消费上,体现出了极大的胃口,由此也可见香港流行音乐在华语乐坛的中心地位,以及香港乐迷对于音乐消费的高度成熟。

  香港红磡体育馆于1983年5月5日,迎来了它建馆落成以来的首位歌手登台,这位歌手正是香港流行乐坛教父级的人物许冠杰,而让这么一位现代粤语流行曲奠基式的人物来唱响红磡体育馆的第一个乐符,也从一开始就注定了红馆见证香港流行音乐历史无数个第一的宿命。而与其它体育馆只是单纯留下音乐纪录不同的是,红馆仿佛更像是所有香港流行歌手的一个公屋,他们不仅会在这里留下他们的倩影和歌声,甚至还有谭校长、黎明在这里宣布退出乐坛颁奖、陈慧琳宣布结婚这样极具个人化的经典时刻诞生。甚至当香港娱乐圈的大姐大沈殿霞因病去世后的追思会,都放到了红馆举行,也让一个原本多少飘满着票房市侩气息的演出场地,多出了许多人文化的人情味。

  红馆的魅力不仅在于它在香港乐坛最繁荣的盛世期,以投机的形态捞了一票又一票的票房,红馆的魅力更在于它即使在进入新千年后香港乐坛的衰退期,也同样给了侧田、Sloer这样的新人以怀抱,这也让红馆从最初与来些开唱的一线歌星那种共享富贵的好友关系,在转眼之间又多了一种如母亲般的胸襟,用以在孩童低潮期帮助其更快成长。

  红馆是香港歌手的红馆,也是香港人的红馆。香港歌手在这里创造了一个又一个的纪录,无数的香港歌手更是从童年起,就将在红馆开唱当成是其毕生奋斗的目标,而一个歌手能够在红馆开唱,也如同一个球员有朝一日能够走进老特拉福特球场代表曼联踢球一样,是一种无须注解的最高成就。而相应的,歌迷也会因为这些歌星所唱的悲喜哀乐的时代曲,让他们在每一年的红馆音符流动中,用音乐纪录下香港生活的点点滴滴。

  红馆之所以是红馆,除了它是香港歌手的红馆之外,它更是全体华人的红馆。虽然粤语文化的根深蒂固,让香港的流行音乐多少会和其它华语地区的音乐有所隔阂,但在流行音乐面前,香港却表现出了其华语流行音乐中心地位的开放和大气。就在无数香港本地歌手必须靠翻唱国语歌才能进军内地和台北市场的同时,香港流行乐坛却早在上世纪八十年代末就已经敞开了怀抱,欢迎一切有才华的音乐人来到香江,而不管你玩的是什么风格,唱的是什么语言。于是,齐秦、伍思凯、王杰、庾澄庆这些台湾流行歌手在香港红了,林志颖更是以十七岁的年龄,创下了红馆开个唱最小男歌手的纪录。在1994年,这个被称为巨星舞台的梦剧场,甚至还接纳了当时在内地以外还默默无闻的内地魔岩三杰和“唐朝”乐队举行演出,正是这次放开怀抱,从而创造了两岸三地摇滚史上最为辉煌灿烂的一次演出。试想一下,如果不是因为红馆这个梦剧场能有屈尊降贵的包容力,它也就不会像现在这样,成为一个既能制造经典,又能创造历史的音乐中心。当一个在物理意义上静止的建筑,居然会生出一种潜在的创造性、人文性甚至人情味时,又怎能不让香港流行乐坛的校长谭咏麟都对重新开张的第一唱表现得如此迫不及待呢?!

作者:    来源: 腾讯网     编辑: 关云慧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