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因一张小小纸条,便引发了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10月30日下午,被粉丝期盼已久的于丹教授应邀来南京开讲座,以“阅读经典,感悟成长”为主题,畅谈人生感悟。不过,在她来宁之前,竟然有人在她要做报告的凤凰国际书城外墙上,贴了一张匿名小纸条,言语极尽挑衅意味,这让讲座主办方一下子绷紧了神经。原本讲座现场会安排七八个保安维持秩序,但实际上却来了二十七八个安保人员,而讲座中安排的和读者互动的环节也临时取消。
且看,交战两方是多么的不对等,其中宣战一方表达诉求可谓小心翼翼,只能在报告厅的外墙贴上一张“战书”,这已经让主办方如临大敌:配备近30名保安、进场两次安检、取消听众互动环节……这一切哪像是在做学术报告?分明就是一场“反恐演练”!
从那张模糊的“战书”中,我们分明看到,发起方用意明确,措词谨慎,充其量也只是想借名家来宁讲座这样机会,交流一下思想,表达一下异见,而“绝不动手”的承诺,显然排除了人身攻击目的。可惜,这些却被另一方放大升级,上纲上线,认定为“极尽挑衅意味”。笔者以为,如果真属挑衅,那也是一场学术挑衅。
当然,有了阎崇年在无锡被掌掴的前车之鉴,主办方重视对名家人身保护,本身并无不妥,只是在加强安防的同时,取消了互动环节,让一场学术讲座成了“我说你听”的学术灌输,这样一来,讲座现场确也其乐融融,一片和谐,只是哪还有一点学术交流的影子,哪儿还有草根“小众”表达声音的机会?
抡向阎崇年的那一掌、贴在于丹演讲厅外墙上的那张纸条,都是草根民众表达诉求的可贵标本。我想,如果主办的凤凰书城将那张神秘的字条如实地转给主讲人,如果我是于丹,一定会断然拒绝“重兵压阵”,接受“挑衅”,只要主办方安排妥当,围绕“阅读经典,感悟成长”,来一场精彩的观点pk,并非没有可能。令人遗憾的是,本该维护社会稳定、提升公民素养的学术文化,却成了社会的麻烦制造者,要动用治安手段享受武力保护,这样的签售讲座还有进行的必要吗?以“重兵护驾”激化大众情绪,强化与公众的对立,长此以往,明星学者将向何处去?中国公众的文化权益将如何保证?把钢盔警棍一古脑带到讲座现场,如此拒绝大众、防范大众的学者,是否应告别大众视野,考虑“下课走人”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