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7日,教育部基础教育一司副司长王定华表示,教师正当使用的、恰如其分的惩戒不属于对学生的体罚,不提倡对学生的一切行为都给予包容、甚至迁就的做法。批评和表扬同样重要,一味不负责任的表扬会让学生看不到自己的瑕疵。据介绍,教育部门将深入研究这一问题,帮助教师正确区分合理的惩戒和体罚以及变相体罚。(10月28日《羊城晚报》)
因为山西朔州二中一名23岁的年轻教师倒在16岁学生的刀下;因为浙江缙云县盘溪中学一名31岁的女教师去做家访时被学生掐死。于是教育部官员终于站出来说话了,老师应该有正当惩戒学生的权力。好象发生的这两起“弑师案”就是因为老师没有实施惩戒学生而造成的,如果老师实施了惩戒学生的权力,就不会发生“弑师案”了。
如今的中小学生正处于自我意识急剧发展的时期,特别是独生子女,具有非常强的自尊心。他们在成长过程中,难免会出现缺点和错误。作为教育者,只有尊重学生,才会得到学生的尊重,并进而愿意聆听你的教诲,从而达到一个崭新的教育境界。如果我们不讲究教育艺术,不讲究方式、方法,一味放大惩戒的作用,不管什么地点,什么场合便大肆训斥,让他们“很没面子”,在这样的情况下,他们能接受你的惩戒吗?
写到这里,忽然就想起了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四块糖”的故事来:
一天,育才小学校长陶行知在校园看到男生王友用泥块砸自己班上的同学,立即制止了他,并要求他放学时到校长室去。放学后,该生早早来到校长室门口低着头等着挨训。陶校长走来,一面先给了他一块糖,一面说:“这块糖是奖给你的,因为你按时到,我却迟到了。”该生惊疑的接过糖。接着,陶校长又掏出一块糖:“这也是奖给你的,我不让你打同学,你立刻住手了,说明你很尊重我,应该奖励你。”男生将信将疑的接过糖果。陶校长又掏出第三块糖说:“我调查过了,你用泥块砸那男生,是因为他们不遵守游戏规则,欺负女生,你砸他们说明你正直、善良,敢跟坏人作斗争,应该奖励你啊!”陶先生掏出第三块糖给他,这时学生哭了:“校长,你打我两下吧,我错了,我砸的不是坏人,而是自己的同学呀!”陶先生拿出第四块糖:“你已经认错,再奖励你一块,我的糖奖完了,我看我们的谈话也该结束了。”
这里还有个老教育家孙敬修的一个故事:有一次,他看见几个小学生摇一棵小树,孙老沉思片刻,走过去把耳朵贴在了小树上。孩子们莫名其妙,问他干什么。孙老说:“你们听,小树在哭呢,你们把它的命根快摇断了。”孩子们听了后,惭愧地低下了头,孙老继续说:“那么我们去拿铁锨和水桶好吗?”孩子们飞快的拿来了水桶和铁锨,孙老和他们一起给小树浇水、培土。以后,孩子们还当上了小树的“卫士”,为小树培土、浇水。
诚然,教育需要惩戒,但不讲求艺术的惩戒是会陷入简单粗暴乃至泄愤报复的深渊,它不仅会严重地挫伤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还会伤害他们的自尊心,甚至产生逆反心理。惩戒容易,但通过惩戒就能达到教育的目的怕也只是一厢情愿。在我们的教育尚没有提倡惩戒学生的时候,一些地方不是对学生实施罚站、罚跑、罚跪、罚重体力劳动、罚抄写、揪耳朵、扇耳光、脚踢、讽刺、挖苦、辱骂、刁难,以致出现重大伤害的案例吗?如果老师有了惩戒学生的“尚方宝剑”,不知还会生出什么新鲜花样。
教育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更是一种艺术。而教育的本质是要有一颗爱心,用爱心来感化比教育惩戒更有效。既然如此,那么我们为什么硬要“顾此失彼”呢?有人说过:在指责中长大的孩子,将来容易怨天尤人;在敌意中长大的孩子,将来容易好斗逞能;在嘲讽中长大的孩子,将来容易消极退缩;在鼓励中长大的孩子,将来容易充满自信;在嘉许中长大的孩子,将来容易爱人爱己。这的确值得我们好好反思。
所以我说,能感化教育的最好别用惩戒教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