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双鸭山新闻网 > 城市之声 正文
双鸭山告别原字号 粮豆身价增
http://shuangyashan.dbw.cn   2008-10-30 15:50:09

  东北网双鸭山10月30日电 又是一年粮食收获时。每年这个季节,双鸭山市各个粮食深加工厂内,运送小麦、水稻、大豆等粮食作物和拉走面粉、挂面、饺子粉、大米、精制米、特贡米、豆油、色拉油等粮食加工产品的车辆都排成了长龙……

  近年来,在推进粮食生产大市向粮食加工大市转变中,双鸭山市通过引进龙头,整合龙头,改造龙头,扶优、扶强、扶壮粮食加工及转化为主的“农字号”龙头企业,使全市农产品加工转化能力超过500万吨,成为三江平原上一个重要的农产品深加工基地和交易平台。

  告别原字号,走入深加工,粮食身价倍增,粮食加工业成了粮食增值、农民增收、企业增效的链条,成了双鸭山市以工补农的富民兴市产业。

  企业连着农民,车间连着田间。双鸭山市龙头企业去年加工转化粮食150多万吨,实现销售收入35.6亿元,利税1.5亿元。龙头企业带动粮食生产基地240万亩,促进了9万农户增收。

  双鸭山市粮食年生产能力现在已达到180万吨。金灿灿的粮食在为广大农民带来丰收喜悦的同时也带来了忧虑:“粮袋子”满了,腰包却没有真正鼓起来。

  立足农业做强工业,把粮食资源优势转化成工业经济强势,延长产业链,让优质粮食加工产品走遍全国。市委、市政府的决策者从粮食产业的“蜕变”和加工环节蕴藏的巨大利润中探寻出破题之路——给世代延续的原粮生产来一次“工业革命”,让农民因粮而富。

  丰富的粮食资源、交通的方便、通讯的快捷,使双鸭山市成为粮食深加工投资开发商的首选之地。近年来,双鸭山市通过多种形式招商引资,吸引众多省内外资本参与粮食产业开发。同时,鼓励、引导支持民营企业、民间资本经营粮食加工业,带动和帮助农民由生产环节进入附加值较高、经济效益好的加工流通环节,“工厂农业”如雨后春笋迅猛成长。

  小麦、水稻、大豆、玉米等粮食产业链条带大了粮食生产、加工、转化的产业规模。到目前,双鸭山市已培育出包括省级8家,国家级1家在内的规模龙头企业62家,初步形成了有较强竞争力和带动力的粮食加工龙头企业集群。

  其中以黑龙江省阳霖油脂集团、集贤县同泰油脂有限公司、友谊盛源油脂有限公司等12家企业为龙头的大豆产业集群,年加工能力达到280万吨;以黑龙江省福源米业集团、宝清县北大荒米业有限公司、集贤县天霖米业有限公司等19家企业为龙头的水稻产业集群,年加工能力达到180万吨;以集贤县丰瑞粮油有限公司、盛园粮油有限公司、宝清县宏达生物制品有限公司3家企业为龙头的玉米产业集群,年加工能力达到50万吨左右。

  粮食加工产业群的崛起,不仅转化了双鸭山市农民种植的粮食,还消化了周边县市农民手中的余粮,彻底打破了农民“种了一年又一年,年年落个肚儿圆”的不增收瓶颈。“自从加工企业多了,粮食格外好卖,价格也比别处高。”这是双鸭山市广大农民的共识。

  为拉长产业链条,双鸭山市粮食加工企业相继研发了饺子专用粉、发面粉、非转基因色拉油系列等高附加值产品,受到市场的青睐。其中采用大米、高粱、小米、玉米、糯米五种粮食原料,经自然深层次全发酵酿成的元一牌系列金酒,拥有7项国家、国际发明专利,实现了世界酒类产品生产工艺革命性创举。

  在粮食加工市场领域,“双鸭山制造”已经成为商业诚信度和含金量相当高的“金字招牌”。如今,双鸭山市主要农产品品牌已发展到近百个,以粮食为原料生产出的阳霖牌大豆油、同鑫牌小麦粉、闯牌大米、益香禾牌大米、元一牌中国金酒等产品获得省级名牌农产品称号。畅销全国各地的粮食加工产品赢得了更多的市场销售份额和消费群体。

  粮食加工业的发展壮大,带动了粮食生产结构调整,发展到今年,全市绿色(有机)、无公害食品种植面积达457.5万亩,全市有机食品、绿色食品、无公害食品“三品”生产加工企业(协会)有37家,获得“三品”认证的产品个数达到200个。

  龙头企业的发展壮大,也带动了农村各类专业协会的发展。全市现有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352个,成员27800多人,带动非成员农民17700多户,农民经纪人3500人。目前,双鸭山市五成以上的农户不同程度地参与到粮食加工业的各个环节,农民不离乡、不离田当上了“农民工”。

作者: 杨军    来源: 双鸭山日报社     编辑: 书童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