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2日,成都市青羊区教育局正式颁布了《关于开展体育、艺术2+1项目活动实施方案》,要求全区中小学校,要让每个学生掌握两项体育运动技能、一项艺术特长以及一项包括整理、打扫、自我保护、烹饪、缝补在内的生活技能,考核不合格者不发毕业证。(《新京报》10月27日)
不会烹饪或者不会缝补,就有可能被扣发毕业证。如此规定的目的显然是为了提高小学生的生活技能,属于增强素质教育的举措。但是,这些生活技能的考核标准是怎样的?如何考核?是不是孩子能够煮熟一锅粥就意味着掌握生活技能了?素质教育是否应该这样实施?如此强调学生的体育运动技能、艺术特长和生活技能是否有矫枉过正之嫌?围绕该规定,网友们议论纷纷,莫衷一是,好多网友指出,这又是一个具有搞笑风格的教育怪招。
最近关于中小学教育的新闻特别多,譬如,贵州黄平教育局让学生向汽车敬礼;河南原阳让学生家长签有“生死状”嫌疑的《安全责任协议书》;重庆市大渡口一学校让家长打考试出错学生的手板;广州一学校为防止女生谎报例假拒绝上体育课,各班制作了一个女生例假时间表……这些事件都引起了人们热烈的讨论,网友们更是口诛笔伐,认为这都是教育乱政。
但是,出台这些教育措施的教育者却大都振振有辞:培养学生文明礼仪意识和减少公路安全隐患有何不可?要学生家长签《协议书》是为了进行安全教育宣传,家校联合加强安全管理又有什么错?打手板只是一个形式,目的是为让孩子学习进步,增进家长对孩子学习的了解并无不妥吧?培养孩子的生活技能、促使孩子不再为了考试而学习不正是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吗?
平心而论,教育者采取这些措施,其出发点应该是不容怀疑的,即都是为了更好地教育学生,更好地突出教育效果,等等。我们应该对教育者的良苦用心给予一定的理解,不能因为教育者采取了某些不同于常规的教育手段,就不分青红皂白地全盘给予否定,仿佛教育者正在处心积虑地毒害下一代和整垮下一代,教育正面临着空前浩劫似的。
其实,对教育者自己来说,采取这些类似于“不会煮饭就扣发毕业证”的教育手段实属不得已而为之。在看似教育乱政的背后,有着太多的教育窘境和教育无奈。
社会转型期必然会出现很多社会课题,其对教育领域的投射和影响首当其冲。譬如校园安全问题,过去虽然也存在,但绝对不像今天这样严峻,家长的法制意识也绝对不像今天这样强烈;又如学生对学校管理措施的反应、处理方式及其“反制”手段,也不再像过去那样单纯,有时甚至会出人意料地和教育者玩起了耗子戏猫的游戏;又如素质教育问题,学校倡导艺术特长教育的目的本来是为了充分发掘学生的艺术天赋,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但家长却把孩子的特长教育给异化成了“起跑线竞争”,孩子的基本生活技能也因此遭到了退化……所有这一切,都令教育者和管理者有黔驴技穷之感,于是,一股莫可名状的教育焦虑便油然而生,并在这种焦虑刺激下,转而寻找更为有力和有效的教育手段,种种教育怪招甚至有教育乱政之嫌的教育举措就这样出笼了。
仔细审视这些教育怪招背后的教育生态,就能正确感受到教育者的教育焦虑,而正确看待教育者的教育焦虑,就不能过分责备教育者的无能和无奈。毕竟社会的发展太过迅猛,社会观念的转变也太过快捷,留给教育者深思熟虑并有效应对种种教育问题的时间又太过短促,摸着石头过河的教育者呛几口水、露几次丑,实在是太正常了。只要教育者们不是心存不良,我们理应给予足够的宽容。何况,有些教育措施还未必就没有效果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