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双鸭山新闻网 > 教育频道 > 校长论坛 正文
谁在对贫困大学生“落井下石”
http://shuangyashan.dbw.cn   2008-10-22 09:12:26

  母亲患有痴呆、生活不能自理,父亲年事已高没有劳动能力,大学生孟某生活在这样的贫困之家。为了读书,他一直靠勤工助学和助学贷款维持。然而,当他失去勤工助学岗位后,陷入困境的他铤而走险去抢劫。日前,孟某被天桥区法院以抢劫罪判处有期徒刑两年,缓刑两年,并处罚金一千元。随后,他所在的高校开除了他(2008年10月20日《齐鲁晚报》)。

  我们的舆论一直在鼓吹,应防止大学生贫富两极分化,以各种奖助措施让贫困大学生完成学业;我们的学者专家一直在呼吁,教育不能嫌贫爱富,每个人都有平等接受教育的权利。但是舆论终归是舆论,仅靠一副嗓子很难改变现实。如同社会阶层贫富悬殊快速扩大无解一样,贫困大学生的种种尴尬遭遇短期内是不会有所改观的。

  有时觉得很悲哀,人有时之所以敢于以身试法,并非天生歹毒有害人之心,而是因为环境逼迫,变良为娼。所以,请不要拿什么主观因素再来忽悠,责怪贫困大学生没有尽力调节好自己的心态,或指指点点他们本应该怎么做,从而可以避免悲剧上演。马后炮似的惺惺作态已无济于事,我们需要的事先的防范和救济,无用的卖乖和廉价的惋惜只能让人更加恶心。

  当“天之骄子”的历史光环消释无痕之时,为求学家庭负债累累,食宿费用毫无着落的大学生贫困群体开始为人所关注。关注并不代表处境已得到本质改善。虽然国家一系列的利好政策飞向这一庞大弱势群体,但仍有不少贫困大学生因各种原因失之交臂。

  按照政策导向,以孟某家庭条件的窘迫,以及大学生活的生存状况来分析,他是不应排除在政策救助之外的。但事实就是如此冷峻,往往最需温暖的人得不到关爱。最后只能铤而走险,换来牢狱之灾。问题出在哪里?这些救助政策是否已被高校领导领悟透彻,救助金发放能否保持足够的公正,学校有无昧着良心将其截留或另作它用,其实这都是应好好检讨的问题。

  再看看孟某被抓后,学校立即开除他的这一细节,估计很多人都会感叹。按照法理上来讲,学校并无什么过错,但从道德意义上而论,学校给人一种很不人道和落井下石的感觉。一些高校对于贫困生虽然表面是如何的在乎但做法却散发着鄙视的气味。一脚踹开的确省却了学校不少的麻烦,任其自生自灭也并不影响教育官员的官位。孟某的遭遇也存在着某种必然。

  教育由“精英化”向“大众化”转变,并非只摊子铺大而已。每个人受教育的权利不被剥夺,不会因自身禀赋和家庭条件不同而受到差别对待,并且使家境贫困者能够获得及时有效的救助,然而这些本应遵循的教育精神却在教育市场化的冲击下大变了样。教育嫌贫爱富病症已深,或许在教育体制改革缺乏足够的勇气之下,类似孟某这样的悲剧还可能会发生。

作者:    来源: 红网     编辑: 关云慧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