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双鸭山新闻网 > 教育频道 > 校长论坛 正文
从“奥运人才”的不满说起
http://shuangyashan.dbw.cn   2008-10-21 09:24:13

  一方是64家国内知名企事业单位,一方是北京奥组委的工作人员。17日,在北京人才大厦召开的北京奥组委工作人员专场招聘会吸引了众多应聘者。会场内人流拥挤,但多数应聘者“不满”职位相对偏低,认为多数岗位很“基层”,与在奥组委的工作经验无法对接。据介绍,北京奥组委约有1500名工作人员参加该专场招聘会。其中,具有大学及以上学历的占到98.5%,海外留学人才占25%。(《北京晨报》10月18日报道)

  在专为奥组委工作人员开设的专场招聘会上,众多的应聘者却抱怨多数岗位太“基层”,与在奥组委的工作经验无法对接。言下之意,招聘单位提供的职位配不上自己“奥运人才”的身份。很显然,曾经为奥运会服务的经历,极大地提升了他们的心理优越感和对求职的预期。

  奥组委工作人员算不算人才?有的算,有的还真算不上。跟奥运有关的工作,并不一定个个都是“高技术”。有不少工作和岗位,尽管很辛苦,付出也很多,但“技术含量”并不高。都想跟张艺谋一样风光,基本上是不可能的。至于所谓的“具有大学及以上学历的占到98.5%,海外留学人才占25%”,又能说明什么呢?且不说文凭不代表水平,当今社会早已不是把大学生当“天之骄子”的年代了,高学历者比比皆是,学历在职场上并不具备决定性的作用。

  此次招聘会,既然是专为“奥运人才”召开的,招聘单位当然很清楚应聘者的身份和工作经历,其所提供的职位的定位应该也是很明确的。因此,对于应聘者们的“不满”,一些企业并不认同。北京建工集团招聘负责人说,他们给出的职位有法律事务部的副经理、财务部副经理等职位,而这些高端的管理人才在一般招聘会上几乎不可能出现的。企业的理智和理性遭遇“奥运人才”的过高预期,两者当然难以对接。

  其实,什么工作都要由基层干起,这是规律。特别是很多行业和单位的工作,跟奥运会的服务工作相比还是有很大差别的,即使有丰富的奥运服务经验,换了环境也需要一个逐步适应和提高的过程。不能参加了奥运,就自以为很“人才”、无所不能,不需要从基层做起了。

  “奥运人才”的身份,本来是走向职场的一大优势,不料却成了某些人影响自己就业的心理障碍。现在的就业形势非常严峻,今后有可能更加严峻。求职者在找工作的时候,一定要保持清醒,认清形势、认清自我,绝不能好高骛远。对“奥运人才”来说是这样,对其他求职者来说,不也是如此吗?

作者:    来源: 新华网     编辑: 关云慧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