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开过一句玩笑,说每年的诺贝尔文学奖都是中国作家的一次集体“痛经”。不过,今年看样子还好,当诺奖评审委员会宣布,法国人克莱齐奥因作品“体现了新的风格,充满诗意的冒险和让人迷醉的感官享受,在主流文明的囹圄之外探求人性的价值”,将获得140万美元奖金以及一枚金牌时,中国作家表现得相当矜持。
作家对某个享有盛名的文学奖项淡然视之,一般而言只有一个理由:他已超越了世俗的功名心,任庭前花开花落。可是对照现实,这个理由无疑是相当可笑的:中国文坛早已成为最大的名利场,当代作家中还有几个宠辱不惊的高人?我们完全可以设想一下,如果这次获奖的是中国作家,文坛内外又会是怎样的喧嚣?坦率地说,我认为他们的矜持不过是掩饰心中落寞的姿态。
落寞之余,暗自饮恨倒也罢了,奇怪的是偏偏还要更进一步,装出一种不屑的样子来。一个姓叶的诗人就在媒体上声称,克莱齐奥充其量只是一个“三流作家”,一个姓谢的评论家也认为克莱齐奥“是一位没有对中国文学形成过影响的作家,而且从来没有朋友谈起过他”。而似乎与大陆作家桴鼓相应,台湾诗人余光中呼吁中国人不要把诺贝尔文学奖看做世界文学奖,“因为它主要就是给西方语系的”,他倡导设立华语文学奖,“建立一个我们自己的评奖标准,而不一定要靠18个瑞典老头在那里指指点点”。
远在法国的克莱齐奥一定不会想到,他这个“三流作家”的今番摘桂,居然会在中国作家中掀起一股矮化诺奖的浪潮!
为什么会有这样一股流潮?原因简单得很,在世界摇笔杆的人中,最看重诺奖的其实正是声称瞧不起它的中国当代作家。他们铁了心认为,自己是有得奖的实力的,多次的希望又失望,滋生了一种妒恨交加的心理,为了平衡这种心理,将自己寤寐求之的诺奖矮化就是一种最佳选择了。
可是,中国的当代作家真的有了笑傲克莱齐奥这样的“三流作家”,从而豪取诺奖的实力了吗?
一位精通中文的汉学家说“中国当代文学全是垃圾”,曾让中国作家羞愤不已,但据我看,这句大惹非议的话中,加上一个“不”字就非常精准了~~~“中国当代文学不全是垃圾”。我们动辄说别人的标准有问题,那我们就看一下自己的评奖吧,最有影响的茅盾文学奖,至今为止,推出了几部深孚众望、让人常读常新的经典?我们还喜欢批评别人不能欣赏我们的文学,大搞“西方中心主义”,诺奖评审委员会中只有一个评委懂中文是大家常批的靶子,可是我们的近邻日本为什么会有多个作家得奖?我们口口声声有自己的审美观,要别人理解和尊重我们,然而曾经被评为最受法国读者欢迎作家的克莱齐奥,在我们作家眼里,就是一个“三流”,我们是否又理解和尊重了别人?……
也许在世界文学的园地里,克莱齐奥的确只是一个“三流作家”,但请不要忘记,这里使用的坐标系是“世界文学”。如果还是在同一个坐标系里,我们当代那些早已被捧为大师的“一流作家”,又会排在第几流?会比克莱齐奥更高吗?
以现在中国足球的水平,假若居然杀进了世界杯的决赛,人们一定不会以为这是中国足球的光荣;同样,以当代中国文学的现状,假若真的摘取了诺奖,那也一定不是中国文学的光荣。人要知耻然后才足以言勇,请中国作家停止矮化诺奖的行动,因为这除了给中国文学增羞,绝不会带来任何有益的东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