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双鸭山新闻网 > 头题 正文
黑龙江的文明之光 北大荒的文化之舟 双鸭山地区是我国挹娄文化的重要发祥地
http://shuangyashan.dbw.cn   2008-10-15 08:48:37

  东北网双鸭山10月15日电 素有“北大荒”之称的三江平原,一直被人们视为亘古荒原。而滚兔岭、凤林、炮台山、东辉、青龙山古城遗址以及仁和、长胜、兴隆山、民福等遗址群的考古发现,显示了汉魏时期满族祖先挹娄人已开始在双鸭山这片神奇的土地繁衍生息,进而它证明了双鸭山这块土地上,蕴含着极其丰厚的挹娄文化底蕴。同时,历史的变迁也由此改写了北大荒的拓荒史和黑龙江的古代文明史。

  据省文物专家组成员、双鸭山市文物管理站站长王学良介绍:黑龙江省三江地区完达山南北麓先后发现距今2000年左右的汉魏时期遗址1400多处,其中有830处遗存散布在双鸭山地区,占遗址总数的近60%。由此可见,双鸭山地区曾是我国满族先祖挹娄人居住的中心地带,也可以说这里是满族祖先的主要发源地,是挹娄文化的重要发祥地。

  据悉,自1981年起,双鸭山市文物工作者发现滚兔岭等文化遗址至今,双鸭山地区目前已有259个汉魏时期古遗址获得了国家、省和市县级文物单位的保护。其中,滚兔岭、凤林、炮台山、东辉、青龙山五个古城址和仁和、长胜、兴隆山、民福四大遗址群总数116个单体成为了国家级瑰宝;另有12处总数70个单体遗址成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此外获得县、市级文物保护单位的还有68个。

  在双鸭山众多古城遗址和聚落群址中,最具代表性、规模最宏大、保存最完整的当属友谊县凤林古城和宝清县炮台山七星祭坛为首的聚落群址,从考古学、历史学、民族学的定位研究有很高的学术价值,其科学意义更为重大。

  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凤林古城位于友谊县成富乡凤林村附近,它周长有6300米,总面积达100多万平方米,该城共有九座城区,似九曲环城。而它的西南隔七星河相望的是宝清县炮台山(七星祭坛遗址),二城俗称“对面城”。

  据考证,凤林古城是目前所知汉魏时期东北三江平原乃至东北亚极边地区发现的结构最复杂、规模最大、宫城与宫殿出现最早,且保护得很好的一个都邑。从历史地理上考察,凤林古城一带应是汉魏时挹娄勿吉人的活动中心,其第七城区应当是当地民族的京都之城。而炮台山七星祭坛则是三江平原和东北亚极边地区最考究的祭坛遗址,更是我国天文考古的重大发现。

  根据宏大而复杂的城址建筑和丰富的出土文物推算,当时这里的人口已达10万之众,生活在这里的极可能是中原汉魏时期满族的祖先挹娄人。当时他们已结束游牧,开始走向定居生活。从城中挖掘的500多件陶器、石器、青铜器和玛瑙等文物中,可以看出,那时这里的农业生产、制陶业和纺织业已发展到了一定水平,并且初步呈现出了国家的雏形。

  至于如此庞大的古城聚落群体怎么会突然销声匿迹了呢?这些部落的居民后来又归宿何方?虽然至今考古界还无法断定,但凤林古城等聚落群体的发现,不仅彻底否定了北大荒是千古处女地的说法,而且也为中华民族灿烂悠久的历史文化增添了浓重的一笔。

  “有京都、有宫殿,有文明、有国家。‘亘古荒原第一都’凤林古城——三江平原上‘挹娄王城’孕育了中华民族在东北亚极边地区的古老文明。可以说,以凤林古城为主的聚落群址完全可与世界级文化遗产媲美。”这是国家文物考古组多次来双鸭山考察后得出的具有权威性的结论。据专家称,这些文化遗产在国内同一时期中是仅见的,它对研究古代东北地区少数民族的历史、文化、军事、政治、经济及生活习俗都有着极其重要的价值。

  “位于双鸭山地区的古城遗址聚落群体散布之广之密,保存之完整之完好,在国内实属罕见。”国家文物考古权威专家考证后论断,双鸭山地区发现的汉魏时期古城遗址和古聚落群址,是三江平原早期文明古国物质文化与精神文化遗存的首要标志。特别是“对面城”的历史文化内涵,堪称黑龙江的“文明之光”、北大荒的“文化之舟”、中国早期文化遗址的“无价之宝”,其完全有可能成为世界级文化遗产。

作者: 杨军 何海波    来源: 双鸭山日报     编辑: 丁爱国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