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条小消息,居然引起国内一些论者的关注:英国剑桥大学致信《加冕街》、《东伦敦人》、《爱玛镇》等流行肥皂剧的编剧和BBC节目的编导,要求这些剧目、节目不要把剑桥大学塑造成精英学府,而要展示学校平易近人的现象。于是,不少评论者要么称赞剑桥“不要贵族气,宁要平民心”的精神气质,把剑桥的不要精英学府名头的做法解读为“精神层面完成的一次伟大的超越”;要么反讽某些中国高校“无时无刻不炫耀自己的精英色彩”,兴高采烈地把剑桥的降低身段吹捧为“极力淡化自己的精英色彩,本来就是精英中的精英”。
要是剑桥大学的师生看了这些评论,可能会偷着笑:“中招了!”剑桥大学为什么要给编剧致信呢?一句话,就是为了坚持“贵族气”。剑桥大学和牛津大学,因专注招收私立学校学生而屡遭英国政府批评,因为不愿录取来自贫穷家庭的公立学校学生是对“接受高等教育,人人机会均等”政策的破坏。
几年前,现任首相布朗的老乡、一位苏格兰公立学校的女生“高考”成绩五门全优,达到了申请牛津大学的标准。可是,牛津大学的教授面试后说,该生不具备牛津大学要求的创造潜质,不予录取。于是,从地方政府到教育大臣再到副首相,层层说情都没戏。最后牛津毕业生、时任首相的布莱尔出面讲话,牛津大学还是不答应。布莱尔私下发牢骚说牛津太古板了,这话传到牛津大学,牛津立即宣布取消授予布莱尔荣誉博士学位的原定计划,不允许政府干预教授的决策。那位女生被美国哈佛大学以全额奖学金录取走了。去年笔者到伦敦,正好看到一则报道,已从哈佛本科毕业的那位女生正申请攻读牛津的博士学位,说不被录取的话她不会申诉。
今年夏季,又逢大学招生,牛津和剑桥又一次遇到英国政府提高贫穷家庭孩子入学比例的压力。剑桥之“剑”于是出鞘,致信媒体希望不要把剑桥描绘成精英学府。这是向政府和媒体释放烟幕弹,以便尽可能把“精英心”掩饰起来。剑桥之“剑”是幽默的、老谋深算的,没有比给肥皂剧的编剧致信更戏剧化了,而戏剧化的信息最容易迷惑人,也最不容易被授人以柄。令剑桥大学意想不到的是,连远东的几位评论员都被迷惑倒了。
10天前,牛津和剑桥都出来表态了。牛津大学明确表示今后不能再多招收公立学校的学生,因为这些学生很多没有达到入学的学术标准,除非公立学校提高自己的教育素质,还很“牛”地给政府上了一课:“光靠牛津大学自己的力量,是无法剧烈改变学生社会阶层背景的。”剑桥大学也再次出“剑”,批评政府提高平民阶层背景的学生比例会降低大学的标准,摒弃教育和研究的核心目的。看来牛津剑桥不太认可政府提出的“教育公正”,而要坚持其精英传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