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教育委员会于9月10日在上海举行了“余秋雨大师工作室”授牌仪式。(京华时报9月14日)此事在媒体上又引起了极大争议,联系前不久“余秋雨故居”事件,余又成为媒体焦点,当然焦点还是在余配不配大师称号。
从新闻上看,余对大师称号是半推半就的,自我感觉还颇为良好,当然这也是他一贯之风格。但笔者不想就此事作出评论,而是从此事联系当前现状,我们可以看出,如今我们国家“大师”已经满天飞了。正如有人所说,过去一千年、几百年才出一个大师,现在一夜就可以冒出许多大师来。大师满天飞,大家遍地走,书画界如此,演艺界文学界学术界亦如此。你大师,他大师,大师大丰收,大师嘴边挂。如今大师如老师称号一般,已成为“普通话”了,随便一个三流歌星叫上了。我们还不得不忍受这样一个现实,某些所谓艺术家学者合同一些媒体,无耻相互吹捧或自捧,到处宣扬“大师”称号,很少见过思想与艺术的争锋,这种既无大师之艺、又无大师之德的自吹和互吹,就像到处喳喳乱叫的麻雀,惹人生厌。
显然,人人皆为大师,大师必然贬值。假大师泛滥,真大师就必然遁形。台湾相声艺术家赖声川说:“因为我觉得‘大师’是骂人的话,千万别叫我大师。”
何也?昔日受尊敬和敬仰的一个词汇沦落到今天这样尴尬的局面?笔者认为,大师的贬值是与如今整个社会的缺乏敬畏有关的。某些所谓的艺术家学者既缺乏对“艺”的敬畏,又缺乏对“德”的敬畏,功利化倾向严重。似乎没有大师这个头衔,就绝不能彰显自己的权威。更堪忧的是,很多人打着“大师”的旗号,实则是捞名捞利,不仅亵渎了大师这个称号,更亵渎了艺术和科学。而一些媒体也同流合污,为着商业利益大肆吹捧炒作,缺乏媒体对自身责任感的敬畏,以至于吹捧到某主持人因资格老也被称作大师的肉麻地步。
显然,“大师”泛滥的背后,商业利益的推动功不可没。“大师”的称号既有权威性,又有品牌效应,对于捞名捞利的所谓艺术家专家学者和媒体来说,这是个金子招牌,互相吹捧对谁都有好处,真是何乐不为?
但那些真正的大师永远是不可能去吹捧自己的,也不可能与那些假大师们理论高低。他们或如鲁迅,横眉冷对;或如伽利略,喃喃自语地球还在转动;又或如爱因斯坦,在某个角落拉着他的小提琴。假大师泛滥的年代,真大师就越显得让人尊敬。冯其庸说:“和老师同辈相比,我是不敢称国学大师的,要是把大师理解为大学老师,自己倒还相符。”季羡林老人也坚辞不受民间封给他的国学大师、学界泰斗和国宝称号。和他们一比,某些大师真是显得扭捏作态造作之极!
一位真正的大师,应才高品也高,有着崇高的文化地位,而更重要的是,他要有敬畏感,敬畏于艺术,敬畏于科学,敬畏于历史,敬畏于人生。这样,他才敢敬畏于“大师”这个称号,才会不敢随便“高帽”加身。而对于社会来说,只有真正形成敬畏大师的氛围,才不会有这么多的“大师”泛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