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网双鸭山9月17日电 9月6日上午,哈尔滨工程大学启航活动中心一楼阳光大厅人头攒动,近600位大学生、研究生认真地向“用工单位”介绍自己,希望获得自己理想的“工作”。仔细观察,这些“工作”与一般意义上的“工作”不同,保洁员、开水房管理员、公寓管理员助理、养花员等都是该校校园内的日常基本工作。原来这是该校首次勤工助学选聘会,校内各用工单位共提供了数百个岗位,方便校内学生勤工助学。据介绍,这些岗位有些是特别为学生们“量身定做”的,有些以前则多是聘用临时工。
5:1,大学生保洁员竞争上岗
招聘消息一出,很多学生主动前来报名,最多的时候曾经出现5个人竞争一个岗位的局面。仅仅一个上午,就有500多个学生竞聘上岗。
哈工程大学机电工程学院的小王今年已经上大三了,他从上个学期开始担任学生公寓的保洁员。每天早晨6点多和午间12点左右,他都要到指定楼层拖半层走廊的地,有时还要擦门和其他地方。他对自己的工作特别满意:“以前在外面做家教,去一趟就要花上半天的时间,这回就在校内干活,省时间,而且工资也有保障。”小王的家境比较贫困,做保洁员每个月可以得到240元的工资,吃饭的钱就解决了。
采访中老师介绍:现在的学生对勤工助学越来越认同,前些年一些贫困学生在勤工俭学中受到的鄙视和不尊重已经很少发生,学生们普遍认为用劳动换取报酬是一件很正常的事,家庭贫困却不主动解决困境才是不正常的。
“助管”、“学管”,为学生量身定做
今年上“研二”的小吴,从去年开始在校学生处任“助管”。每个月他只要工作40个小时,具体时间不限。证书发放、文件送取、归档、资料分类等“杂活”就是他的日常工作。没有课的时候,他就会到办公室来“上班”。赶上学生处忙,他也有过一天工作五六个小时的时候,但赶上考试,他也可以连续一、两周不来上班。
哈工程大学学生处相关负责人介绍说:“以前根本没有这类职位,设立这种岗位就是希望能给学生提供勤工俭学的机会,也可以说就是为他们量身定做的。”
在哈工程大学6日的选聘会上,还出现了图书馆学生管理员和档案馆学生档案员两类,被学生们简称为“学管”。这类岗位一经推出,极受欢迎。
签协议、常考核,校内岗位不是“铁饭碗”
在哈工程大学的首次勤工助学选聘会上,每一位成功应聘的学生都要和用工单位和勤工助学中心签订三方勤工助学协议。有了这张协议,双方都显得特别踏实。
协议上也对学生们的工作内容、责任有着明确的规定,并指出要经常性的对工作进行考核,如果不能保质保量的完成工作,用工单位有权利辞退勤工助学的学生。据了解,到目前为止,还没有学生因为没有通过考核被辞退。
勤工助学档案,跟踪记录过程学生欢迎
给每个勤工助学的学生建立一份《学生勤工助学管理档案》是哈工程大学此次选聘会的一大亮点。该校规定:档案跟随学生整个勤工助学活动,院系和用工单位都可以利用这个管理档案掌握学生参加勤工助学的情况,也就是说该档案将动态的记录学生们的勤工助学过程,有出色表现的很容易被新用工单位相中,同样,如果有过不良的记录也将被记录在档案中。
对于这份勤工助学档案,大多数学生都表现出认可和欢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