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双鸭山新闻网 > 教育频道 > 校长论坛 正文
大学男女生混住轮班睡觉,成何体统?
http://shuangyashan.dbw.cn   2008-09-12 09:36:57

  重庆一大学一年内搬迁了三次,而且名称多变,一会儿是“北京国际商务学院重庆校区”,一会儿是“中国科技学院重庆校区”。该学校男女生同住一间宿舍;由于床铺不够,经常要两个人挤一张床,或者一部分人出去通宵上网,白天再回来睡下一轮。 (9月9日《重庆晚报》)

  世界上居然有如此不成体统的“大学”!遥想当年的西南联大,在那个烽火连天、人们颠沛流离的年代,也不至于凄惨到这个程度!

  某些借办教育为名,企图大发横财而无视学生的生存、学习状态的“老板”,确实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该成为千夫所指的对象。但是,一味地痛斥这些为富不仁者,而不去探究乱象产生的根源,揪出罪魁祸首,则是一种不负责任的行为。

  直截了当地说,如此令人不堪的学校,出现在今天,绝非偶然。我国的教育,在某些地方,已经堕落成产出利润的工厂,和千千万万的其他企业一样,赚钱是唯一目标。不同的是,这个“工厂”的唯一产品是文凭。

  前几年,“教育产业化”的口号震天价响,很大一部分人,尤其是相关行政部门的领导,误以为民营化就是产业化,就是像办企业一样办学。企业讲投资讲回报讲利润讲分红,学校也应讲投资讲回报讲利润讲分红。凡是企业可以搞的,学校也可以搞。在他们的眼里,学校就是企业。

  如今,由于来自各方面的强烈抨击,“教育产业化”的声音不再公开见诸报端,但是,观念则在一些行政主管官员的头脑里根深蒂固,他们有意无意地充当把教育无限制地推向社会的推手,且美其名曰“减轻了财政负担”。于是,各种以盈利为目的的学校遍地开花,大学如此,中小学如此,甚至学前教育也纷纷加入了“做大教育产业蛋糕”的行列,于是乱象纷乘,不成体统的大学的出现也就顺理成章。

  既然如此,我们岂能把所有的罪过往从事教育产业的“老板”头上推呢?办厂经商的根本目的就是利润最大化,以最小的投入换取最大的收益,从这个角度来说,那些从事教育产业的“老板”并没有大错。

  乱象产生的罪魁祸首,无疑是将教育这种公益性的事业无限制地推向社会的行为。

  是的,我们应当鼓励民间力量办学,以造成教育竞争的局面。但是,一旦把市场机制引入了教育,整个教育的公益性质就变了味。

  教育是一个体现社会公平的最重要的部门,教育是一种崇高的公益事业。将教育无限制地推向社会,违背了国家的办学宗旨,也违背了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

  根治教育乱象,铲除不成体统的大学生存的土壤,最彻底的作法就是回归教育是公益事业这一本质属性。

作者:    来源: 红网     编辑: 关云慧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