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双鸭山新闻网 > 服务指南 > 健康 > 名家养生 正文
夏秋季谨防五种皮肤病
http://shuangyashan.dbw.cn   2008-09-08 14:16:00

  夏秋季因气温、湿度较高、蚊虫叮咬等诸多因素的影响,恼人的皮肤病不请自来。连日来,济南市中心医院皮肤科接诊了不少皮肤病患者。为此,皮肤科主任杨秀莉教授提出告诫,要想度过一个无忧的夏天,就应该加强预防,做好夏季常见皮肤病的防治。

  夏令皮炎是由于夏季炎热引起的一种季节性的皮肤病。在空气的温度与湿度持续增高,人们感觉闷热不适的天气中容易发生。皮疹表现红斑及密集的针头至米粒大小的丘疹或丘疱疹(人们俗称的“小红疙瘩”),伴剧痒。

  好发于躯干和四肢,尤其双小腿伸侧更多见,对称发生。夏令皮炎多见于成年人,每年的6~8月多见,气温下降或秋凉后会自然减轻或消退。

  防治措施:改善工作与生活环境,注意室内通风散热。衣服应宽松、吸汗,不宜穿过紧而不透气的衣裤。避免搔抓,保持皮肤清洁干燥。局部可外搽炉甘石洗剂及其他清凉止痒剂;严重者也可适当选用皮质类固醇激素乳膏;皮损剧痒难忍者时可口服如氯苯那敏(扑尔敏)、氯雷他定(开瑞坦)等抗组胺药。

  脓疱疮是一种临床最常见的化脓球菌性皮肤病,老百姓俗称“黄水疮”。本病多发于汗多闷热的天气,具有较强的传染性。感染对象主要是2~7岁儿童和身体抵抗力较差的人,属于接触传染,蔓延迅速,可在儿童中流行。夏末秋初的八、九月份为发病的最盛时期。临床多见面部口、鼻周围及四肢暴露部位发生,皮损表现迅速演变的薄壁水疱、脓疱、破溃糜烂及蜜黄色厚痂,自觉瘙痒,并常因搔抓而不断将细菌接种到其他部位而使损害蔓延。重症者会出现发热、淋巴结炎,甚至引起急性肾小球肾炎;新生儿及体弱儿童可导致败血症的发生。

  儿童在炎热的季节易患脓疱疮,考虑有三个方面的原因:一是因为儿童的皮肤薄嫩,皮脂腺发育不成熟,皮肤表面缺乏脂质膜保护,所以对细菌的抵抗力差;二是气候闷热潮湿,皮肤多汗,细菌容易繁殖,而且皮肤经汗液浸渍之后容易受伤,给细菌入侵打开了门户;三是儿童夏季皮肤病如:痱子,丘疹性荨麻疹(蚊虫叮咬所致)、各种皮炎湿疹等,都会导致皮肤瘙痒,搔抓会继发细菌感染,导致脓疱疮的发生及发展。

  防治措施:注意个人卫生,注意保持皮肤清洁,及时治疗各种瘙痒性皮肤病,避免皮肤搔抓。患者的衣物、毛巾等用具应予消毒。患者要适当隔离,尤其幼儿园及小学等集体单位。轻症患者治疗以外用药物为主,可给予莫匹罗星软膏(百多邦)等抗感染药物。重症患者应在医生指导下治疗。毛囊炎、疖及疖病毛囊炎成人多见,夏季易诱发。多累及头皮、项部、臀部及外阴部等毛发多或易摩擦的部位。开始为粟粒大与毛孔一致的红色丘疹,中心有毛发贯穿,周围绕以红晕,很快丘疹顶端形成一个小脓头,数天后脓头破溃,排出少量脓液而渐愈,愈后一般不形成瘢痕,但易复发。

  皮疹大多分批出现,互不融合,自觉轻度痒痛。若炎症侵犯较深,愈后会形成点状或小片状瘢痕,称秃发性毛囊炎。发生于枕项部的毛囊炎,多见于壮年男性,常伴有皮脂溢出症。病人虽无多大痛苦,但病程慢性,多年不愈。损害逐渐相互融合,形成不规则肥厚性瘢痕性硬结或硬块,称项部硬结性毛囊炎或瘢痕疙瘩性毛囊炎。

  疖与疖病是一种深在性的毛囊及其毛囊周围组织的炎症。成年男性多见。面、颈及臀部最常发生。初为圆锥形毛囊性炎性丘疹,周围有明显炎性浸润,以后渐增大成红色硬性结节,光亮紧张,疼痛明显。数日后结节中央化脓坏死,顶部出现黄白色脓栓,破溃后排出脓液和坏死组织,疼痛也随之减轻,留下火山口样溃疡,一般1~3周内结疤而愈。疖肿病人可有发热、头疼不适等全身症状,附近的淋巴结常肿大。免疫力低下的人甚至可引起败血症或脓毒血症。发生于面部的疖,尤其是鼻孔及上唇部位,因此处有丰富的淋巴管及血管网,且和颅内血管相通,如过度积压,处理不当,容易引起海绵窦血栓静脉炎、败血症、甚至脑脓肿等。疖肿通常数目不多,若数目较多,且反复发生经久不愈,则称为疖病。

  怎样预防:毛囊炎、疖及疖病的发生与机体抵抗力降低密切相关,提高身体的抗病能力应当是首要的环节,除外还要注意从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做起,尽可能消除常见的诱发因素。

  ⑴加强锻炼,合理营养,增加机体抗病能力。保持皮肤清洁卫生,勤换衣服,避免过度劳累和紧张,保证充足的睡眠。多食新鲜的青菜水果,少进辛辣等刺激性食物,少吃甜食及高脂肪食物。

  ⑵对慢性复发性的毛囊炎及疖肿,在积极治疗的同时,应注意寻找潜在的诱发因素。对各种瘙痒性疾病和慢性消耗性疾病应妥善处理。

  ⑶避免同毛囊炎、疖病患者密切接触。不要与他人共用毛巾、衣服、剃须刀等物品。被污染的物品应彻底消毒。

  皮肤癣病由真菌引起,是指浅表真菌侵入人的皮肤、毛发以及指(趾)甲引起的感染性疾病,如老百姓俗称的“脚气”(脚癣)、“鹅掌风”(手癣)、“灰指甲”(甲癣或甲真菌病)、“金钱癣”(体癣),以及股癣、头癣、花斑癣等。皮肤癣菌病的发病率在真菌病中占80%以上,尤其在夏秋季节,它是皮肤科的常见病,它可以占皮肤科感染性疾病的首位。因此它是防治的重点,不可忽视。

  目前有一种错误的说法“脚气不能治,治好了脚气可以引起其他疾病”。老百姓俗称的“脚气”,是真菌在足趾间以及足底部皮肤生长繁殖而致,除引起皮肤瘙痒而影响工作休息外,真菌的代谢产物和毒素还能引起除脚以外的皮肤过敏,产生水疱、红斑甚至血管炎,称为癣菌疹。另外脚癣可使得皮肤脱屑、增厚、裂口,也可以出现浸渍、糜烂、流水,加之病人因瘙痒会去搔抓,这些原因都可以使细菌乘虚而入,引起淋巴管炎(俗称“起红线”)、丹毒或淋巴结炎,严重者可以出现发烧等全身不舒服的感觉。所以说脚癣不治才是引起其他疾病的祸根,治疗手足癣应有耐心和恒心,对癣病要坚持治疗、彻底治愈。

  如何防治:以预防为主,最好不在公共浴池洗澡,不共用拖鞋、毛巾等物品。要保持鞋袜、衣服的清洁、干燥。司机等职业因长时间坐着工作,最易患股癣,所以,要经常变换姿势、以利通气,尽量保持局部干燥;患有手、足、甲癣的病人要积极治疗,避免因搔抓造成自身传染。

  得了癣病,注意千万不可擅自乱用药物外搽。在皮肤科门诊经常会碰到这样的病人,出现皮肤损害后,误认为自己是“皮肤过敏”,买来氟轻松、皮炎平等皮质类固醇激素类药物外搽,虽然有可能出现一时的瘙痒减轻,但最终会造成皮损扩大、加重,炎症反应增强,并有可能给以后的治疗带来麻烦。

  痱子痱子又称红色粟粒疹,是夏秋最为多见的急性炎症性皮肤病,任何年龄的人都可能在炎热的夏秋季长痱子,但多见于婴儿、孕妇。其主要原因是气温高、湿度大,致使汗液不能及时地蒸发、毛孔堵塞,汗液淤积。很容易发生在身体皱褶处及头面部等多汗的部位。多表现为小米粒大小的浅表水疱,重者形成浅表小脓疱,称脓痱。

  预防措施:预防痱子发生,首先要注意室内的通风和降温,避免环境过湿,温度过高,可穿宽大且利于汗液蒸发的衣服,并勤换洗,尽量保持皮肤干燥。可适量外用清凉剂如痱子粉等。重者应请专科医生进行治疗。

作者:    来源: 人民网     编辑: 丛杰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