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4日上午,北京残奥会中国体育代表团在北京残奥会主新闻中心召开媒体见面会。北京残奥会中国体育代表团副团长贾勇表示,残奥会将对社会、对今后残疾人体育的发展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9月4日新华网)。
从单纯的“更快、更高、更强”看,残奥会肯定不及奥运会。残奥会的看点到底何在?笔者以为,一是精神,二是参与。
与正常人相比,残疾人参与体育运动付出更多,而他们得到的物质利益却少得多。在奥运会前,五粮液集团承诺,如果射击运动员在北京奥运会上射落首金,将奖励1000万元人民币。3日该集团奖励了射击队800万元。因为丢掉首金,杜丽的1000万元奖金没了。如果某个残疾人运动员获得残运会首金,会得到1000万吗?可以肯定的说,没有。其他金牌运动员也同样如此,据媒体报道,江西奥运冠军每人获奖50万房子,广东奥运冠军一人奖一辆车。如果换成残运会冠军,无论是政府还是来自社会的奖励,会有这么多吗?
即使这样,残疾人运动员依然以最大热情投身体育运动,他们用残缺之躯,向世人展示了健康之志。他们在赛场上的拼搏,给了我们一种震撼的感觉,这就是精神的力量。这也是我们一直对残疾人运动员给予礼赞的原因之一。
再看参与性。与奥运会相比,残奥会对观众的参与要求可能更高。在盲人进行比赛时,由于需要借助引导员的击掌声判断指令和方向,因此在盲人运动员在准备时,全场要保持安静。在观看残疾人乒乓球等比赛时,应注意拍照不用闪光灯。因为闪光灯对眼睛的刺激非常大,运动员会很难判断来球的方向和角度,会影响运动员在比赛当中的接发球。而对患白化病的运动员拍照时更不能用闪光灯,否则会对其眼睛造成伤害。
就是做志愿者,与奥运会相比也有所不同。奥运会志愿者更看重的是热情,而残运会更注重的是智慧。礼仪专家就提示,引路之前先要征得盲人同意,这是对人的最起码尊重。
更大的参与性在于,我们应该通过残奥会反省日常生活中对残疾人的态度。此时,我们不妨回过头来看看,我们对残疾人的关爱度到底如何?城市到底建了多少无障碍通道,盲道有没有被健全人无意占有?这种参与之美,与奥运会相比有过之而无不及。
我们知道,残奥会的理念是“超越、融合、共享”。在北京奥运闭幕式上,国际奥委会主席罗格盛赞北京奥运“无与伦比”。我们应该用一样的热情,去参与残奥会,并通过残奥会提高全社会对残疾人的关爱意识。倘若能如此,我们有理由相信,北京残奥会也同样“无与伦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