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双鸭山新闻网 > 教育频道 > 校长论坛 正文
黎俊和范进,有啥不一样?
http://shuangyashan.dbw.cn   2008-09-03 09:30:15

  看了“25岁小伙历经八次高考考上清华”的报道(8月30日《新京报》),唏嘘之余,我还是被深深感动了。“锲而不舍”,这是全世界都称道的为人行事准则;“苦心人天不负”的结局,也不违大多数人的良好期望。 8年的高考路走得不易,圆了“清华梦”的黎俊,理应得到祝贺与祝福。

  但我觉得,黎俊在接受采访时,没必要那么坚决地表示“我不是范进”。至少,范进在贫寒中坚持了20多年参加“高考”,这同样不是每个人都能做到的。如果执着一定是美德,我们在同情范进的同时,也不必吝啬钦佩。

  当然,执着未必全是美德。美洲有一种行军蚁,是嗅着前面伙伴留下的味道行进的。有科学家想办法让行军蚁的队伍头尾相接,结果行军蚁的大部队就沿着一个闭合的圆圈走下去,直到累死。这也是“锲而不舍”,但只符合“集体美学”,却与“个体美德”无关。

  范进不是蚂蚁。黎俊也不是。他们都是“合乎理性的人”。他们的行为都是理性人适应环境的正常路径。吴敬梓笔下的范进,无疑很清楚自己若不“进学”,就无法获得体制内士人的社会保障,只有和丈人胡屠户卖肉的份。这和北大毕业生卖肉可有天壤之别。他也很清楚不考到举人以上,20多年的人生成本也就沉没了,所以丈人骂他“癞蛤蟆想吃天鹅屁”,他还是坚持中秀才后继续赶考。除了考试,当时的体制并没有给更多向上流动的社会渠道。范进并不是呆子,只不过更深刻地洞察到放弃将面临的危险处境而已。这一点从他中举人、进士后,混吃喝、“打秋风”时冒出的机灵劲就看得出来。

  黎俊的境遇和范进有不少相象,比如家境贫寒,坚持多年终于成功。但要成就黎俊的“八年传奇”,还需要更多特定因素:假如我们的社会保障、教育扶助体制能更强有力,2001年黎俊第一次考上大学就不会因“父亲打工时被水泥板砸伤”,“家里根本没钱,必须退学”;假如不是毕业生就业压力太大,教育资源又过度集中于几所名校,黎俊还会如此执着于“清华”么?黎俊不仅是主动选择,也是“被选择”的。

  有网友调侃:“这么能坚持,当初如果上了沙市艺校,现在连博士都念了”。但从黎俊的个体经验来判断,错过了高考这一相对把握的途径,以后再想通过个人奋斗改变人生轨迹,难度会越来越大。这也符合大多数人的经验。“拿青春赌明天”,仍然是相对理性的选择。不同的是,花了二十多年的范进真正赌到了“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而黎俊的个人奋斗史,不过刚刚开始。

  写到这里,忽然想起去年因丈夫拒绝签字而死的孕妇李丽云。我记得李丽云是有过一段“放弃—努力—放弃”的求学经历的。假如她能把她在医院里的执拗用在求学上,而不是选择完全相信男友,她的命运该是多么不同。这固然能从反面证明了黎俊的正确,但是,如果外部环境能让黎俊们把八年坚持的心力体力放在更有价值的事上,能创造出多少财富和附加的幸福呢?

  理性人是无须考虑这些的。他们只考虑如何在既定的规则里将利益最大化。这就够了。

作者:    来源: 红网     编辑: 关云慧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