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有关方面调查,目前中国约有四千万未成年网民,其中“网瘾少年”约占百分之十,即400万。导致未成年人沉迷网络的主要原因是不良网络游戏。(8月29日中国新闻网)
400万“网瘾少年”,这是一个惊人的数字,于一般人,或许会一阅而过,但于四百万个家庭,则是何其的切身之痛、何其的沉重。正如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李建国28日在十一届人大常委会第四次会议上的报告中所指出的,未成年人沉迷网络,严重影响他们的学习、生活和身心健康,并会引发诸多社会问题,给家庭和社会带来危害。
更让人担忧的是,由于有着四千万未成年网民这样一个庞大基数,“网瘾少年”的比例仍有持续上升的可能。其背景则是,因为网游产业的暴利,今年以来已经有更多的互联网企业投入其中,从而推动了网游进一步的非理性发展。而与此同时,监管却仍然滞后,如人大报告中所列举的,“除了不良网络游戏,一些地区对文化市场管理不力,对城乡结合部和农村的网吧还存在监管不到位的情况,少数网吧接纳未成年人浏览色情、暴力等不良信息。”
以挽救无数沉迷于网吧的青少年而闻名的华中师大教授陶宏开认为:游戏推广商的利益建立在毁灭无数家庭的幸福之上,建立在无数父母心痛的眼泪上,以及无数孩子的辍学之路上。为此他提醒推广游戏的负责人,拿出爱心和金钱为下一代考虑。
其实,拯救“网瘾少年”的关键还在于监管。未成年人沉迷网络游戏的主因,在于网吧接纳未成年人。实际上,也正是网吧,为未成年人沉溺网游,创造了条件。只有在网吧,未成年人才能无节制地沉溺其中,而网吧业主受利益驱使,当然绝不可能像家长那样去提醒督促。许多网吧业主,更是纵容引诱,以致未成年人通宵达旦,甚至把网吧当作了家。
为阻止未成年人进入网吧,早在2002年起施行的国务院《互联网上网服务营业场所管理条例》,早就有针对性的预防设计,严格禁止未成年人进入网吧。而且,考虑到网游的成瘾性不仅限于未成年人,同时规定网吧的营业时间限于上午8时至晚上12时,而这其实是制约和破坏网游成瘾性的一个最直接手段。
然而,直到目前,《条例》中这些关键性的规定,在不少地方,却基本上还是一纸空文。有关部门为了抑制网游的危害,近年来也不时有措施出台,譬如实施网络实名制、开发防沉迷系统,去年多达14个部委联合出台的进一步加强网吧及网络游戏管理工作的规定中,还要求对未实施限时营业的网吧,在每日0时至8时暂停其互联网接入服务。然而,这些措施,目前大多不了了之。
反思网瘾越来越严重,根子正是监管的软弱、执法的缺位。400万“网瘾少年”的背后,是多少监管执法部门责任心的缺失,而这当然也让这个数字,显得更其沉重。当未成年人能自由出入网吧,当网吧还在通宵营业,当正儿八经出台的一个个所谓整治措施在作了一把秀之后就匆匆走过场,面对欲哭无泪的400万个家庭,需要追究的,是有关部门的责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