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名外国记者在拍摄“鸟巢”远景。奥运结束后,国际舆论热议“后奥运中国”问题。
梦幻般的开闭幕式,16天精彩纷呈的赛事,多项被刷新的世界纪录……一届“无与伦比的”奥运会落下帷幕,但国际舆论对于后奥运中国的话题却没有结束。作为时隔20年后再度在发展中国家举办的奥运会,各国舆论纷纷评价或猜测奥运可能给中国的社会、经济、国民心态等诸多领域带来的影响。
奥运期间,大量外国媒体记者来到北京,从各个角度观察奥运中的中国。
经济 “中国制造”借奥运扬名
投资与回报——这是大部分国际媒体回顾北京奥运时必然提及的话题。筹备七年的北京奥运是否能带来令人满意的收益,促进经济长远的发展?
英国媒体对此给予了肯定的答案,报道认为,大部分投入的资金被用于基础设施建设,比如新的地铁交通,公共汽车的更新换代,甚至能源技术的改进。
报道援引房地产和投资管理公司仲量联行的说法称,“这些变化对于北京持续、健康的发展不可或缺,奥运会促成了这些方面改善。”比如,地铁覆盖率的扩大有望帮助北京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有助于郊区形成更多的卫星城。
摩根大通投资公司中国证券部负责人Jing Ulrich乐观地表示,“奥运带来了交通系统、金融服务系统、通讯网络以及服务业水平的整体提高,北京成为世界级大都市和商业中心的潜力将逐渐释放。”
奥运会也被认为是中国自主品牌提升形象,走向国际化的良好契机。韩国《朝鲜日报》认为,多个中国品牌利用奥运会充分地自我展示,包括联想、海尔等。
法国媒体在报道北京奥运会闭幕式时更称,“奥运会16天是中国向世界宣扬‘中国制造’的绝好机会,其价值无法用金钱来衡量。”
但《朝鲜日报》的社论也提醒说,随着奥运会的落幕,一度使中国经济升温的开发和投资热潮也开始冷却。面临着高油价和世界经济低迷的局势,如何确保后奥运时代中国经济持续稳定发展将是一个挑战。
环保 奥运环保应可持续可扩展
“奥运不仅为北京留下世界一流的体育场馆,还有更清洁的空气。”澳大利亚媒体报道称。
环境保护和空气质量是国际媒体一直紧盯的议题。澳大利亚广播公司对中国政府采取严格的控制污染措施表示赞许,比如关闭一些污染严重的工厂,汽车“单双号”行驶。英国媒体则认为,北京市民们得到了实实在在的好处——遍布城市的多处休闲绿地,相当于纽约中央公园两倍大的奥林匹克公园。
但澳大利亚广播公司也提出,“这些环保成果需要足够的政治支持得以维系,并且继续改善”。同时,强制性的促进环保措施也应从北京扩展开来,落实到其他的城市。
印度新德里将在2010年举办英联邦运动会,奥运村的太阳能设备,使用压缩天然气驱动的汽车,“鸟巢”中的雨水循环利用系统都成为印度《金融时报》探讨的热点。该报认为,新德里可以向北京学习环保经验,并援引联合国环境规划署执行主任阿奇姆·施泰纳的话说,“在环保方面,北京为奥运付出的努力将成为其他发展中国家探索环境可持续发展的典范。”(吴妮)
理念 欢呼过后应更多理性
1964年东京奥运会及1988年汉城奥运会成为日本和韩国发展的转折点。英国媒体援引日本内阁官房长官町村信孝的话说,“事实终将证明,奥运会对中国也是一个关键性的时刻。”
美国《纽约时报》一篇题为《中国的崛起不只是金牌》的评论中称,世界正在恢复它的常态——一个强大的亚洲又回来了,我们将不得不习惯这种改变。正如现在很多美国人很了解红酒,也能够分清马奈和莫奈的画作一样,美国的孩子将来也会鉴赏普洱茶,知道“关系”和“广西”、“秦朝”和“清朝”不同的含义,甚至可能用“王八蛋”(turtle's eggs)来骂人。
另一美国媒体则援引一些分析家的话说,奥运会的成功让中国更加自信。无论在运动、商业或是国际政治领域,未来的中国将在世界舞台上展现更加乐观自信的一面,改革和开放政策将进一步深化。
澳大利亚媒体称,奥运会给中国真正的遗产是一种“精神的觉醒”。近百年来中国受到许多的压迫和外侮,这使得中国的民族情绪中存在一些“自卑”和“敏感”,一届堪称完美的奥运让中国充分展示了潜力,整个民族也意识到自己在全球舞台上的重要性。
但是,肯定中国崛起同时,国际舆论也有建议。新加坡《联合早报》文章指出,中国为奥运的成功感到骄傲很自然,但欢呼声过后应当是更为冷静和深刻的理性思考。这应是对澳媒提出的“精神觉醒”另一层的诠释。
文章说,无论对外交还是内政,这次奥运会对中国来说仅是一次重要的全方位检验,是中国向更高水平进步的新起点,而非终点。奥运在很多方面表明中国韬光养晦时代的结束,一个大国崛起于世界政治舞台。
但文章也称,作为大国,不仅需要自信、也需要包容。从今以后,中国一切行为都可能受到外界的“监督”与“检验”。因为中国和西方大国存在诸多不同,包括政治制度、文化和价值观等,中国可能面临更多的批评,这就要求有足够的自信和平常心。
文章还认为,奥运会的确是推动改革的一个极好契机。不少国家在成功举办奥运会后各个方面均发生了很大的进步。但是,这些进步不是外部施加压力的结果,内部因素才是最重要的推动力量。(吴妮)
■ 声音
“青年精神决定中国未来”
“奥运会最终对中国产生何种影响将取决于中国民众。”国际奥委会主席罗格在闭幕式前表示。
热情好客的中国民众,上百万微笑的志愿者给外国媒体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美国《新闻周刊》用“奥运会真正的明星是中国民众”为标题撰文,称北京奥运留给人们记忆最深的是“热情迎接世界的中国民众”,开放、自信且熟悉东西方文化的年轻一代将决定中国的未来。
英国前首相托尼·布莱尔8月26日在《华尔街日报》撰文称,光彩夺目的奥运会给人留下了深刻印象,但令他印象更深刻的是访问中国时遇到的一些青年精英。
布莱尔写道,”这些青年聪明、锐利、有远见,不惧怕表达他们对中国及其未来的看法。总而言之,他们给人充满信心,乐观向上的感觉。这些人没有生活在恐惧中,而是充满希望地向前看。”
“中国确实还有数百万人生活在贫困中,在政治、社会和经济领域确实存在一些问题,然而在奥运盛事期间我看到了中国青年们这样的一种精神,我相信这就是决定中国未来的精神”。“权力和影响力正在移向亚洲。”布莱尔得出这样的结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