奥运明星被大学破格录取,我们时有耳闻,但运动员有机会“破格”当官,则似乎颇有新意。前两天,我国羽毛球名将张亚雯刚回到家乡重庆,该市渝北区体育局局长就力邀她出任区体育局副局长。
有意思的是,这一消息是未被社会舆论所看好的,不仅网络跟帖是一边倒地反对,连主流媒体也是大大地质疑。譬如,《东方早报》8月31日发表评论:《年轻奥运冠军能当好局长吗》,认为张亚雯虽是体育界的老将,但在国家公务员系统中,绝对只能算是“球童级”。文章认为,让奥运冠军当官不过是让其充当花瓶式代言人罢了。应当承认此观点代表了相当一部分人的看法,但可惜其说服力苍白,甚至,文章连基本的新闻事实也搞错了——张亚雯并未拿过奥运冠军,北京奥运会上的最好成绩是第三名。
提到运动员,人们最先想到的大概是“四肢发达”一词。在汉语习惯中,“四肢发达”与“头脑简单”往往是前后缀关系。所以,运动员给人的印象通常是“文不足,武有余”,所以,运动员从事与文职或管理有关的工作,总是让人捏着把汗。国人至今仍习惯于传统的“学而优则仕”,不大相信“体而优则仕”。还有一个习惯思维是,当官得论资排辈,得像职场一样有“工作经验”。但奇怪的是,国人同时又备加推崇“将相本无种”以及“不拘一格降人才”的理念,这明显与前一种思维相悖。
依我所见,运动员固然四肢发达,但并没有科学依据证明四肢发达的人智商不发达;未当过官固然可能缺乏管理经验,但并不意味着未当过官就一定干不好管理。对于体育明星当体育局干部,我的看法是:值得提倡。原因有二:一是专业对口,运动员在体育领域有切身体验,这一体验很多时候比理论上的管理经验更实用;二是号召力强,体育明星在管理体育事务时往往比较有威信,威信有时也是一种效率。
运动员当体育官员,其实就同医生当卫生官员,教师当教育官员的道理一样。我国的卫生部长、教育部长、科技部长等职,长期以来都是由专业人士担任。国外基本上也是如此。在太平洋岛国瑙鲁,很多官员都是运动员出身,现任总统马库斯·斯蒂芬就是参加过三届奥运会的前举重运动员。在中国,运动员当体育官员的例子很多,而且实践证明,他们的工作干得并不比“学院派”的官员差。例如,老一辈的有袁伟民、陈招娣、许海峰等;年轻一代的有陈艳青、葛菲、熊倪等。
关于熊倪,我多说两句:他退役后曾出任湖南体育职业学院院长,官至副厅级。前院长傅国良曾说:“熊倪当院长两年多,学院在十运会拿了10块金牌;我当院长6年,也才拿了7块金牌。这说明年轻干部比我们这些老同志强多了。”去年,熊倪被提拔为湖南省体育局副局长。熊倪的例子,有力地证明了一个好运动员同样可以做一个好体育官员。
当然,反对运动员当官的人们还有一个担忧是“程序失当”。我们看看《公务员法》怎么规定的:机关根据工作需要,可以对专业性较强的职位和辅助性职位实行聘任制;另外,机关聘任公务员可以参照公务员考试录用的程序进行公开招聘,也可以从符合条件的人员中直接选聘。如此看来,体育局招录运动员合理合法。而所谓“邀请任职”,当然不是直接录取,最终还是要经过报批、提名、考核、公示等程序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