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双鸭山新闻网 > 北疆文艺 > 文艺论坛 正文
书展别抢书市的戏
http://shuangyashan.dbw.cn   2008-08-27 08:47:16

  【文化谭·上海书展】

  “白天逛书展,晚上看奥运”,“奥运没抢上海书展风光”———上海媒体用这样的语句,来形容上周闭幕的上海书展。但奥运真的没给书展带来影响吗?看看这届书展上市的新书有多少就知道了。

  就我个人而言,逛书展最大的乐趣在于,看看有什么样的新书面世。书展其实和车展的功能差不多,都是抢先发布“新产品”,以图引领一时之潮。逛书展没新书可看,如同参加婚宴发现新娘子穿旧婚纱一样,总觉得有点别扭。

  媒体为上海书展所做的新书推荐名单,被一批翻译作品包围了,实力派作家集体缺席,几个80后作家的新书也没折腾出多大动静来,反倒是韩寒父亲十年前出版的《儿子韩寒》再版,成了一条不大不小的新闻。

  但没有多少新书的上海书展举办得依然很成功,2600万元的销售额侧面证实了这一点。但事后想想,书展有没有新书真的不重要了,因为我们去逛书展,大多数人还是奔着打折图书去的。自打有了书展这档子展览活动以后,从来都是销售色彩大于展览色彩。何妨不把“书展”的名字改成“图书大卖场”呢?

  展馆内的液晶屏闪烁着酸奶的广告,到处都是快餐食品和茶饮料的广告,一群姑娘们在抢购一本图书,因为它“买就送”价值远远大于书价的化妆品和零食,甚至还可以花10元钱买五个圈,套圈得礼品……书展就这样和“食品博览会”和“嘉年华”融到了一起。

  没错,读者逛累了要吃东西,逛烦了要有一点休闲活动,但书展的商业味道彻底遮掩了书香味道,还是让人若有所失。一个巴掌拍不响,既然读者奔着“购物”的目的而来,也不能怪出版社和书商投其所好,将此当作清理库存的好机会……即便如此,貌似红火的书展,其实已经显露了疲态。

  首先,书展的文化吸引力在减弱,一方面这和书展的商业味日嚣有关,另一方面也和读者对主办方策划的一系列文化活动不太感冒有关。书展搞了这么多年,文化活动还无非签售和讲座,除了少数极畅销作家,大多数的签售和讲座都人气不高。上海书展搞了250多项文化活动,次数之多创了历届之最,但这些活动究竟留下来多少有意义的东西,并没有人去总结和发现。

  其次,书展的活力在消退。在购书的读者中,相当一部分是奔着经典名著去的,而且以中老年等习惯传统购书方式的读者为主。年轻一些的读者,翻到感兴趣的书便列在了书单之上,去网络书店购买去了,毕竟网络书店折扣比书展低,并且可以送书上门。试想一下再过几年,当网络购书成为主流,还能剩下多少人愿意车舟劳顿去书展买书?

  再者,随着传统阅读群体的逐渐萎缩,传统出版的成本不断增高,打折销售已经不能实现多方共赢的时候,书展便不再只是读者的鸡肋,也将成为出版单位的鸡肋。

  未来的书展模式,也许会发生这样的变化:不再是打折图书大卖场,规模开始小型化、专业化和精品化,以新书展示为主,兼具文化交流的功用。图书在编辑、设计、装帧上的成果,图书版权的经营等,将取代图书商品的零售和批发,成为书展的“主旋律”……

  如此,我们为什么逛书展这个疑惑或许能得到一个良好的解释。

作者:    来源: 新京报     编辑: 关云慧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