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双鸭山新闻网 > 教育频道 > 校长论坛 正文
80后“没有昨天”,是道伪命题
http://shuangyashan.dbw.cn   2008-07-30 08:59:20

  作家王蒙日前在做客某地方电视台文化访谈节目时坦言,他看的“80后”作品有限,作品给他的整体印象是耳目一新,但“没有昨天”令他很担忧。他认为现在年轻作家写的生活场景,任何国家的年轻人都能写出来,看不出是中国特有的,“80后”作家在躲避历史。张悦然则认为老作家的作品和历史靠得太紧,很难看到人格独立的作品。

  如果以“文学代沟”这一概念来描述老作家与“80后”作家的争论,是再恰当不过了——“文学代沟”。代沟一词,近年来为社会所广泛认可,表明其在社会关系中委实存在。既然如此,在基于社会描摹的文学作品中,以及作品主人的价值观念和思维逻辑,注定要被代沟所影响。是故,王蒙先生所担忧的“没有昨天”,与张悦然所追求的“人格独立”,在短时间内分不出孰对孰错。但是,应该明确的一个命题是,“文学代沟”并不会根本导致文化断层,作为现代社会的一种文学现象,“没有昨天”的作品固然值得更富阅历的老作家担忧,却没有必要忧之过甚。

  诡辩一点讲,对待“80后”作品的“没有昨天”,我更愿意将其视为社会变迁和文化对外开放的结果。改革开放30年来,社会变迁可以用多种视域来描述,最近中国青年报的一篇文章以流行词为切入点颇具纪录意义。上世纪80年代的流行词之一即为“中国特色”,发展到现在,“以人为本”、“关注民生”等进入了社会流行词行列。也就是说,30年来,社会已经从曾经宏大的“中国特色”叙事,逐渐转向更为具体地关注社会个体。在这种社会变迁的背景下,“80后”作品所描写的生活场景“看不出是中国特有的”,并不难想象。另一方面,文化的对外开放和交流,也委实改变了我们许多的社会观念,包括“80后”作家所推崇的人格独立。

  王蒙先生日前在接受中央电视台《文化访谈录》专访时说:我倒觉得历史上从来没有像现在这样,我们有可能采取一种平等的交流,犯不上自惭形秽,也不必以为自己是最棒的。当然,王蒙先生指的是中西方文化的交流。但如果用到我们价值多元化的内部文化氛围中,亦未尝不可。更重要的是,诚如王蒙先生所言:“文化这个东西几乎是无所不包”。文化的发展确实需要有昨天的影子,就像泰戈尔的诗一样:无论黄昏把树的影子拉得多长,它总是和根连在一起。但是,文学作品不是社会文化的全部,也不是唯一的文化纪录形式。即使需要文学作品中有昨天的身影,也大可不必把此般责任强加给几位崇尚人格独立的“80后”作家。

  更进一步说,即使“80后”作品中“没有昨天”,也不可能割断传统文化的文脉。因为“文化几乎无所不包”,“昨天”依然要以特有的姿态融入现代的社会文化之中,譬如对仁爱、中术、礼义等等的“不抛弃、不放弃”。是故,“没有昨天”不过是社会文化中的一个微观现象,或许并不影响全局。如果我们能够抱着“犯不上自惭形秽,也不必以为自己是最棒的”文化观念视之,那么,既然要崇尚人格独立,就让其崇尚去罢—爱咋崇尚咋崇尚,让明天以“过来人”的眼光看今日“80后”作品,或许也“没有昨天”。

作者:    来源: 中国教育新闻网     编辑: 关云慧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