缘起:
2008年度的高考录取工作已经结束了,全国的莘莘学子已经各就各位,走进了他们心仪的学府,开启了人生全新的航程。中国至今已成为人口超级大国,高考生也因此成为了一个异常庞大的队伍,因而竞争的摩擦力力可以严酷到让国外教育界瞠目结舌的程度。因此,“1分压死人”这样经典的高考流行语可以在高考史上纵横十几年,而分值逐年缩小,让我们感觉到千军万马的压力已经武装到每一个细节。考场上打一个喷嚏,一阵紧张,上一趟厕所,瞬间的发怔,都会遵循着类似“蝴蝶效应”的规律一步步将考生甩向遥远的低谷。
鉴于高考之于考生“蝴蝶翅膀”的重要性,考生在经过了敲骨榨髓的学习、复习和补习等炼狱之后,力求将体能、智力、感觉、速度、情绪、临场发挥等指标调整到巅峰状态,以实现最终令人满意的结果。而高考作文,作为整个高考中分值最高的一道试题,作为唯一能够了解考生精神世界和个性气质的一道试题,作为考生和判卷人最有可能实现深刻的、“规则外”沟通的一道试题,它本身所表现出的主观性、复杂性和严峻性,使得任何考生及其教师家长都不敢小觑。然而就是在这样一个充满主观与客观、个性与共性、主体思想与个人思想不断纠结、彼此牵制的一道试题上,如今出现了相当夺目却又似乎极为迎合这个时代特征的现象——零分作文。第一次接触零分作文是2007年《读者》某期。初步的印象是,零分作文的确有点“冤”,因为至少在语言上体现出了90前后的考生的丰富、新颖、活跃和大胆。就从这一点上,给这样的作文以零分对待,的确能够引起第三者的一点点痛惜。《读者》转载了这些高考零分作文,也绝不是要树立一些反面典型,让尚未参加高考的学生“以此为戒”。恐怕,更深刻的用意还在于暗示一种矛盾。
零分作文与低分作文
以这样的矛盾切入,笔者有些尚不成熟的看法。高考作文的评分标准,一般是要结合作文题的出题用意和设题内容的。从出题和写作的重合度来看,要分为切题、基本切题、基本不切题和跑题这几个档次,它们基本上也就划定了分数。这是作文分数的总体评价标准,再加上行文结构、事例列举、语言风格、错别字和病句的几率、字迹工整程度等,就决定了一篇作文的最终分数。而低分作文基本上就是在基本不切题和跑题这两个档次间游移,或许再赶上结构混乱、语言重复、错字连篇、病句成行、字迹潦草等不良印象,分数还会更低。如果以低分作文的评价标准来看,那么零分作文似乎已经没有底限再从低分作文之下生存了。难道一篇原本值10分的跑题作文会因为里面错字连篇就要扣掉现存的全部分数吗?难道低分作文和零分作文仅仅是分数量上差别吗?
零分作文与满分作文
这让我想到了判作文的一条不成文的规则,作文写得再好都不会给满分。即便遇到那种令在场判卷老师都惊叹的佳篇奇文,无论是立论、论述还是结构、语言、字迹都近乎完美,也会“礼节性”的扣掉1-2分。这样做的动机似乎是这样的:学生作文再好也只是学生作文,如果给你打满分,那么人民日报评论员的文章怎么办?既然对待满分作文都是如此的谨慎小心,那么对待零分作文是不是也应该借鉴这种“礼仪”,也尝试这样一种动机:写得这么差也不能一分都不给你,没有功劳也有苦劳,毕竟写了这么多字,想必你也是很认真的思考了,怎么也得给个安慰分。抛开那些零分作文的内容及考生对作文题目的理解方向,就看洋洋洒洒接近千字的文章,最后却落得个和空白卷一样的分数,谁能平衡?
满分作文也并非子虚乌有,记得2001年高考就有一篇满分作文《赤兔之死》,而作文题目是论诚信。其实这种满分作文也是带有一定的“超越雷池”的试探性的,加之考生精通三国的天赋和努力,才获得了这次罕见的殊荣。既然满分作文可以有“水平+创意>评分标准迎合”的先例,为什么却要以大量的零分作文的出现为代价呢?零分作文与这样的满分作文又有多少本质上的区别呢?
零分作文与零分客观题
简单的说,零分作文与零分客观题,虽然结果一样,让考生扑了空,但是它所反映出的考判关系是绝对不同的。客观题一般都有近乎独一无二的答案,是就得分,不是就不得。这一点,即便在语文考试中也如此。而考生在阅读客观题之后形成答案的场地也比较窄,目标集中,导致客观题零分的原因无非就是不知、遗忘、逻辑错误或者过失。而作文作为一道集成性的主观题,是要考察考生对于某一话题的理解、构思、认同、阐发,并通过语言的组合、观点的陈述而形成一篇逻辑严谨、观点鲜明的文章。客观题一般具有内部单一性、非此即彼性和低分值性,因此对于考生来说,得分与失分都是一瞬间的事情。而作文题具有内部复杂性、此消彼长性和高分值性,对于考生来说,是一个漫长的调整和谋划的过程,立论的思想性欠缺一些,精彩的结构设置便可以挽回一些;语言平实暗淡,新颖的观点可以缓和。总之,考生在写作过程中就是在不断的趋利避害、扬长避短,从而验证了写作文是一个不断变化、不断运行的系统,因此也决定了作文评判的难度和主观性。但是,零分作文的出现,是不是可以理解为,判分人将作文等同于一般客观题,也先验的指定了某个“答案”,如果不是它,就不给分呢?
零分作文与取消资格
通过同质和异质的比较,笔者似乎看出了零分作文所体现出的判考关系的内在话语。给一篇作文零分,恐怕理由是绝对有必要深度挖掘的。虽然官方没有公开这样做的真正动机,但是笔者通过大量阅览零分作文,经过对比分析和整理梳顺,还是有一点心得的。
有些作文由于异常的“后现代”,通过将作文题目的个别词汇断章取义、张冠李戴的曲解,然后发挥难以预测的想象力和点石成金的语言功力,营造出一个极富后现代结构主义的描述语境,或者是一篇带有存在主义和荒诞派意味的记叙文,或者是带有“无厘头”性质的调侃和挖苦。而且更令人叫绝的是,考生会在短短的几十分钟将大量流行元素游刃有余的加入其中,并为整个情节或者论断服务,毫无破绽和生涩,其拼贴和黏合的能力堪称空前。此类作文冠以“后现代”,必定是要以“跑题”论处。
有些作文则针砭了时弊,而且是辛辣至极且句句命中当前社会上敏感而棘手的阴暗话题。笔锋犀利,语言刻薄,却配合一副玩世不恭的态度口吻。这类作文显然是与主旋律格格不入的。
显然,零分作文已经超越了用分数评定一篇文章的质量等级的阶段,它绝不是一分一分的扣到零,也不是一分也给不了。零分作文让笔者想起了“违纪”和“取消考试资格”。即考生在考试过程中,如出现作弊行为,按规定是要处以警告、违纪和取消资格的惩罚的。而零分作文酷似这种“取消资格”。如果将语文考试看成是几门不同科目的考试,那么作文这一科,考生显然是由于违犯了某条纪律而被宣布成绩作废。这又让笔者想起了以前的两个案例。一道成语题,内容是通过一段文字的描写总结出成语,答案是“同心协力”,而一个考生答了“齐心协力”就被判错。而按照成语词典的解释,“齐心协力即同心协力”。另一个,用“时间”一词造比喻句,考生按要求造了两个标准的比喻句,但是没有给分,理由是,这个比喻句所反映出考生的思想倾向很消沉。前者是由于答案设置的失当造成了误判,后者由于判卷人的个体偏私而剥夺了考生的应得。试问,就连客观题都避免不了如此严重的事故,我们怎能保证充满主观评判的作文不会有“答案设计缺陷”或“判分人个体意志”的不良影响呢?虽然主观题的评分历来都是教育界攻坚的难点,但是像零分作文这种“取消资格”的行为,难道只能用“误差”来做合理解释吗?
高考零分作文不是一个好现象。消灭零分作文,笔者认为并不在考生。考生的努力只是体现在从低分作文向高分作文的进步,真正在于有资格“取消”资格的主体的自省与宽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