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双鸭山新闻网 > 人物频道 > 百姓故事 正文
山西一老太12年打出一眼井 造福全村人(图)
http://shuangyashan.dbw.cn   2008-07-29 10:53:43

12年打出一眼井 张老太辛苦不寻常(图) 

来到水井旁,张巧贞满脸笑容

东北网双鸭山7月29日电   7月20日,在芮城县阳城镇皂角树村的一个地窨院中,面对记者,一个头发花白、身材瘦小的老妇人笑声爽朗地从屋里迎出来。

她叫张巧贞,是个名人。让这个原本普普通通的山村妇女出名的原因是,她从60岁开始,历时12载,耗尽心血,耗资200多万元,八换井队,十易井位,钻井13孔,终于在一直打不出水的村庄打出了一眼汩汩流水的深井。自此,全村400多口人告别了靠雨水或到4公里之外挑水生活的日子。

但因为井水里有石子,抽水泵老坏,汩汩的流水两年后又停了。张巧贞没有灰心:“再花一万多元,在井壁上加一道过滤管网,就可以正常使用了。到时,我会把这眼井交给村里。”

缺水生活,让她觉得“不自在”

皂角树村地处中条山脉,是一个有着400多口人的村落。这一带的村庄都缺水,而皂角树村因为地质结构复杂,缺水尤其厉害。世世代代的村里人吃水,要么是院子挖水窖积存雨水,要么就到4公里外的深沟去挑水。

上世纪50年代至80年代,皂角树周围村庄的吃水条件都有所改善,皂角树村人也采取过打洞取水、打井挖水的多种办法,但在付出人身伤亡的代价后,都以失败而告终。最后,还是不得不靠邻村的施舍吃水,但遇到干旱时节,这种“在人家锅边等饭吃”的方式常常受制于人。

水贵如油。张巧贞的大儿子秦永强在运城工作,每次回芮城家里,孝顺的永强都设法弄一辆水罐车,拉一车水捎回家,实在没有水罐车,也要灌两大塑料壶水带回家。缺水的日子难过,张巧贞因此很受“刺激”。

张巧贞生有4儿4女8个孩子,上世纪90年代,前面的两个儿子和一个姑娘相继结婚。“儿子带着媳妇回来住,女儿带着女婿回来住,都是随身拿着好几身衣服,换下来的脏衣服再装包里带走,从来不敢在家里洗……”张巧贞的爱人秦保珍是打井队的技术员,一直在太原上班,“卖油的娘子水梳头,泥瓦匠睡着塌炕头”,打井技术员的家里每天为了吃水用水发愁,张巧贞“总觉得不自在”。

不管是沟是崖,都要跳一回

1992年,张巧贞60周岁。这一年,多年受缺水困扰而且又缺经济来源的皂角树村委会提出:看哪一户有能力,把给村里打井这事给承担了,井打成之后,村里给钱。

在大伙看来,村干部说的话就是开玩笑:一村人都干不成的事,一家人岂能干成?只有傻子才会上这黑杆秤!

但是,令人们意想不到的是,还真有人要上这黑杆秤,她就是张巧贞!

自告奋勇挑起为村里打井重担的张巧贞,给家人做工作时,有驳不倒的理由。她对老伴说:“你是搞地质勘察的,又是井队技术员,咱家都不挑这副担子,叫谁家去挑?”她对儿女们讲:“我生你们兄弟姐妹8个,你爸爸又不在身边,家境困难,不是政府关心,让你们当兵的当兵、上学的上学,不是四邻八舍相帮,我能把你们养大吗?咱要知恩图报,给村里做点好事。”

当村干部找到家,让张巧贞慎重考虑此事时,她的话掷地有声:“不管是沟是崖,就让我跳一回吧!看着别的村田里绿油油的,而咱村的地里老是干巴巴的,我心里难受啊!我就不信咱皂角树村的地底下就没有水!”

筹集资金,吃尽苦中苦

从1992年打井开始,张巧贞至今先后投入资金200多万元,除了8个儿女以及本人投入的一部分外,有150万元是借贷来的。

一个毫无背景的老人,筹措这么多资金,背后的艰辛是别人难以想象的。

1993年春,在前往河南筹款离家一个月后,归途中张巧贞的盘缠只剩下5元多。身上带着几万元打井款的她,舍不得动用一分“专款”,在乘船走了一段水路后,步行着回家。

1995年盛夏,她去运城筹款,因为中暑一下子晕倒在路边,幸亏一些好心人把她送进了医院……

1996年深秋,打井工地急需钱款开支而张巧贞已是身无分文,她搭了一辆手扶拖拉机出门,准备借了钱买东西,没想到从车上摔下来,胳膊骨折,还扭伤了脖子。

2003年的一个深夜,她从陕西归来,因为劳累过度,结果掉进自家门前的坑里,小腿3处骨折。

为了筹措打井资金,她借遍了本村的邻居、邻村的亲友,曾五次北上省城太原,几十次赴河南、陕西。

张巧贞的行囊永远都很简单:出门时一个布袋装着冷馍馍、大葱,回来时一个破旧得不为人注意的编织袋装着成万元的现金。饿了,啃口干粮;渴了,在路边找生水喝;困了,把钱袋子往头下一枕躺在路边睡一会儿。

为了支持母亲打井,大儿子秦永强不仅把自己的住房做抵押贷款,而且动员妻子娘家把房子也抵押贷款。二儿子和二女儿把挣的钱几乎全交给母亲打井,三女儿把自己买断工龄的4万元钱全部掏出来,有人给四女儿介绍对象,四女儿对介绍人谈的第一个条件是“给我2万元,我要替我妈还债……”四儿子为了替母亲筹钱,辞掉在吕梁的公职,跑到永济做起了生意。

说到家里人,豁达开朗的张巧贞还是哭了:“我的孩子结婚,除了前面的三个,剩下的都没有设席待客,亲戚们来看看坐坐就走了,到四女儿结婚的时候,我连被子褥子没有陪嫁一床……多好的孩子啊。还有我公公,老人当过村长,干过教员,一辈子善,可是老人不在的时候,我们也只是草草地埋了,想起来都心里有愧……”

支持过自己的人老人都记得,现任风陵渡开发区管委会副主任谭建合那时是乡长,“我出门回来,路过乡政府歇个脚,谭乡长看见了,管我吃喝,还非要让人开车把我送回家。每次都这样,我过意不去,给人家送了一只家里养的鸡,说什么也不要……还有王书记、张书记、王镇长、潘书记,都可支持我打井这个事了……”

在打井的过程中,张巧贞整整8年的冬季没有穿过棉衣,在困难的时候,她甚至把政府救济发下的棉衣都卖了钱,用在打井上。今天,皂角树村人早已搬出了土窑洞,只剩下张巧贞老夫妻俩依然住在窑洞里。

历时12载,井打成了

皂角树村地形复杂早在预料之中,但是其复杂程度还是超出了人们的想象。张巧贞的老伴秦保珍打了一辈子的井,他深有感触地说,凡是打井能遇到的麻烦和事故,他们一家都遇到了。打井12年间,先后出过大大小小技术、人身等各种事故近百次。“有几次都打到300多米了,不是钻杆断了就是钻头掉了,结果都报废了。”张巧贞说。还有一次,为了省钱,二儿子永刚和四儿子永琪人工挖井,挖到30米深了,坑内连续出现了巨石,不得不放弃。而两个儿子都因此累病了。

打深井需要往井孔里注水,而这水需要用水渠和管子从邻村来引,途中有两条深沟必须采用两级扬水,这条10华里的供水线就全靠张巧贞一家人来管护。严冬季节,水管封冻时有发生。为了确保钻井用水,全家祖孙四代得半夜起来用火烤水管,水管冒出来的水常常浇透全身,帮着干活的女儿头发上常挂着长长的冰凌。

打井需要占地,占了谁家地就得给谁家赔产。有一年,张巧贞的责任田只收了16袋麦子,就把12袋赔给了别人。到了第二年,她索性用自家的4亩地换了别人的1亩地回来。

打井要立井架,而立井架需要众多人手帮忙。开始时村民们还热心相帮,一次次失败之后,一些人也不愿再帮了。再立井架,张巧贞只好到外村找亲友帮忙。可是,井队在处理事故时偏又把一位帮工的亲戚砸伤。当把人送进县医院后,张巧贞身无分文,只好在县城里借钱凑医疗费。

八换井队,十易井位,钻井十三孔,到2004年,一眼350米的深井终于打成了,而那时张巧贞已经是72岁的人了。

村民的吃水问题解决了,农田灌溉用水几乎是免费的,“都帮过工,都借钱给我家用过,好多人的钱到现在还没还上……怎么能挣大家的钱?谁家用水给个电费就行了。再说,当初打井也不是为了挣钱。”

有水的幸福生活,村民过了两年多。2006年,水井还是出了问题:汩汩的流水又停了。

为什么没水了?经过一年多努力,张巧贞终于找到了原因:井水里面含着许多小石子,导致抽水泵常坏。

7月20日中午,站在井架发锈的水井边,张巧贞显得非常淡定,“现在问题搞清楚了,只要在井壁上再加一道过滤的管网,就完全可以正常使用了。”

作者:    来源: 腾讯网     编辑: 关云慧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