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事儿说起来快20年了。那时我住在北京十分著名的“前三门”大街。那里有北京第一批高层建筑,楼下有各种各样的小商店小餐馆,方便得很。不过,要居家过日子,跑得最多的自然是副食品商店和百货零售商店,油盐酱醋米面烟酒针头线脑一应俱全。可能是跟老一辈人学的,我买东西有个习惯,就是不管买的是什么,交了钱临走时总会对售货员说声“谢谢”。不曾想,这频频出现的“谢谢”,最后竟会弄得我很尴尬。
某天,我又去买烟和糕点。刚一进店门,几个正在柜台后面闲聊天的男女售货员看见我就发出一阵哄笑,有位女士一边笑还一边揶揄地说:“瞧嘿,‘谢谢先生’来了。”售货员议论顾客自然是常事。看来我已经在他们当中有了“谢谢先生”的绰号了。而更让我吃惊的是,当我付了钱准备再次道谢时,“谢谢”二字刚一出口,平日常卖给我烟的女售货员突然很严肃也很不愉快地说:“你别老说‘谢谢’行吗?人家还以为我偷偷给了你什么好处似的。你又没少给钱,谢什么谢!”
听到这话,我顿时愣住了。看此人的表情颇有压抑很久,不吐不快的架势。让女士生气固然不好,但我确实不知错在何处,又因何得罪了这方神圣。
20年过去了,“谢谢”已成为今天中国任何一个地方人们交往寒暄的常用语。你再也不会因为一声“谢谢”,让人感到唐突和不自在。就像如今一位男士在称赞某女士漂亮时,不会受到“臭流氓”“不正经”的责骂一样。“谢谢”经过多年的努力,终于又回归了中国人的语言体系,回归到中国人的行为文明之中。在人们都忙着论述改革开放30年的如何伟大时,这等小得不能再小的事情,当然不可能进入所谓的“正史”,但它却实实在在发生在我和像我一样的老百姓身边。
如果说这也是一个社会进步的小目标,那么下一个小目标又该是什么呢?我觉得,应该是“微笑”。前几天有一则图片新闻说,为迎接即将到来的北京奧运会,中国各大航空公司的空姐和机场服务人员正在学习“微笑”。为了有个标准,规定张嘴笑时要露出几颗牙齿;而为了整齐划一,每个人还练习咬住筷子。因为据说,人在轻咬筷子时,嘴张开的大小恰恰就是“微笑”时张嘴的幅度。看着一排排身着空姐服装、轻施粉黛的年轻姑娘,个个嘴里咬着一根筷子,在找“微笑”感觉的样子,我禁不住哈哈大笑。不过,这笑绝非讥笑,仅仅是觉得生活本身要比相声幽默得多。而且笑过之后,我们会觉得阳光都变得格外明丽;风,也变得很清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