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双鸭山新闻网 > 教育频道 > 校长论坛 正文
大学生赴灾区就业不宜普遍鼓励
http://shuangyashan.dbw.cn   2008-07-21 08:58:30

  “只要灾区需要,我立即就过去工作,哪怕是只做一名普通工人。”来自汶川地震重灾区四川德阳的西南大学物理学院毕业生黄继平信誓旦旦地说(详见7月15日新华网)。黄继平早已签约福建一家大型钢铁企业,待遇丰厚。但汶川地震后,当他听说德阳市东汽公司许多技术工人伤亡,重建急需技术人才,就立即与该公司取得联系,表示愿意过去工作。

  像这样的大学毕业生愿意到四川灾区去工作的人数越来越多,有的甚至“毁约”也要到灾区去工作。这种精神是很值得鼓励的,但是,随着愿意去灾区工作的大学毕业生人数越来越多,这势必会产生一些负面影响。政府在此时——面对这样的大学毕业生是不应该提倡,也决不能鼓励的。

  据四川省委组织部5月26日公布的数据显示,四川在此次地震中遇难的干部有700多名。而北川有428名干部遇难,占遇难干部的一半以上。但是,不管灾难中有多少干部遇难,数字终究是有限的。换句话说,灾区的就业力是有限的,而不是无限的。超过了灾区的就业力,就必然会引起不必要的麻烦。

  但是,从现在的情况来看,愿意到灾区就业的大学毕业生人数在不断增多,一旦超越了就业缺口数字,那剩余出来的这部分大学生到灾区去了,能做什么呢?谁来管他们的工作问题?这个由于热血而带来的重建新生问题,是有必要预防发生的。

  这是一个问题。第二问题是,从现有的新闻报道来看,愿意到灾区参与重建工作的大学生中,多数为理工类大学生。这势必会给灾区重建的可持续性发展带来不必要的人才结构障碍。因为灾区的重建是全方位的重建,而不是经济建设重建,不是简单的家园重建,它还包括心理重建,精神重建,文化保护、环境保护等。如果只是理工类大学毕业生去参与重建工作,重建中难免会出现一些不尽如人意的现象。比如忽视环保中的人文内涵、忽略灾区重建中的(物质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

  第三,大学生到灾区参与重建,势必带来一些新的矛盾,比如大学生与当地基层干部的矛盾,大学生到灾区后的理想与现实的矛盾等。尤其是大学生与当地基层干部的矛盾,势必要在一开始就得到有关部门的重视。大学生前往灾区贡献力量,对于灾区建设来说一种好现象,但是,难免有基层干部是小肚鸡肠型的,而官场的一套也不一定能够让大学生接受,所以,新力量与官场旧势力难免会有很多碰撞,如何不让这些碰撞不形成负面事件,这些都得有关部门及时加以引导和疏通,让大学生充分发挥出知识的力量,也让当地基层干部心服口服地为灾区重建奉献!

作者:    来源: 光明网     编辑: 关云慧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