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双鸭山新闻网 > 教育频道 > 教育动态 正文
基层老师为“杨不管”叫屈 呼吁适度体罚
http://shuangyashan.dbw.cn   2008-07-18 08:53:50

  东北网双鸭山7月18日电 今天,被称为“杨不管”的杨经贵公开喊冤,说自己在课堂上已经尽到了当老师了责任——当时“管了,也汇报了”。同时,随着“杨不管”事件的升温,基层老师的呼声也越来越倾向于杨经贵。很多基层老师认为,现在的孩子行为乖张,很多连家长都奈何不了,而老师“打不得,骂不得”,靠“说服教育”也“感化”不了。很多人表示希望能重新拣起“戒尺”,确立适度体罚的地位。

  “现在孩子太难管了!”

  杨经贵事件一出,一位老师以在网上讲述了自己经历,他认为现在孩子很顽皮,但是老师稍有动怒,就得被家长殴打或者被上级批评,甚至被开除。有网友发贴说,“校长说,老师要保护学生,也要会自保。学生可以打老师,老师是不可以打学生的,而且一切体罚也是不允许的。处罚学生要注意方法,不要给学校带来麻烦。”他亲眼看到一位家长用砖头拍了老师。这个贴子立刻受到奋战在一线的基层老师的热捧。“电视剧《名校》或许能反映一些当前的教育现状。面对许许多多的小皇帝,为了自保,很多教师只能被动选择明哲保身,但求无过!可是作为一个教育者,这但求无过便也是过,真是矛盾啊。现在中职学校的学生,实在太难管理了!”

  “我们学校的老师批评了一名学生,而这名学生说是老师打他了,家长不干,带学生到医院检查,什么毛病也没查出来,在医院做CT,做心电图等等,这位老师为其交了所有的费用,共计1000余元,现在的书真是难教呀,没有为教师作主的部门,教师的社会地位永远也提不高。”

  很多老师纷纷发贴,表示这种打不得,骂不得的局面,令老师面对学生感到“无计可施”。

  老师呼吁适度体罚

  面对冥顽不灵的学生,和“说服教育”的无奈,很多老师提议“适度体罚”。“孔夫子也用戒尺,否则怎么教育学生?”

  “用我们教育专家和行政的话来说就是:用爱心去感动他们!!!可叹,如果我一带一,我有信心用爱心去感动他们,可是一看一个班50多人,还要带几个班,我想就算我一天有25个小时,爱心爆棚,不吃不喝不睡也不够时间去感动他们的。”

  “网络上对“杨不管事件”过分炒作是不可取的,更多是从事件来反思我们的教育体制,制定一些切实可行的法律、法规,保护师生合法权益。我也是一名初中老师,看过后深有同感。我赞同应该给老师一些权利,去体罚一下特殊学生,当然每位老师都会掌握好度的,我不赞同去狠狠的打学生,因为那会适得其反。那必须有一定的威势性。请那些不了解学生的非老师不要再那里怪老师,因为你们不了解老师,更关键的是,你们不了解学生,所以你们没有资格在这发表议论。用我们教育专家和行政的话来说就是:用爱心去感动他们!!!”

  “教育的对象是学生,学生是未成年人,为什么不能采取一些特殊办法对待?现在的孩子太难管了,采用说服教育,对一部分起作用,对一部分根本不起作用,要让学生有所惧,这才是主要的,当然不完全是体罚,在征得学生家长同意的前提下,我认为完全可以搞一点适度体罚。以不伤害学生身体为原则。”

  媒体过分炒作有责任

  同时,也有的老师指出,老师的弱势地位与媒体的不公正报道有关。因为媒体对老师虐待学生的事情过于热衷,报道一出,学生或得了大部分同情,而老师面临着赔钱,开除的危险。

  现行法律规定不得体罚

  我国《义务教育法》第二十九条规定“教师应当尊重学生的人格,不得歧视学生,不得对学生实施体罚、变相体罚或者其他侮辱人格尊严的行为,不得侵犯学生合法权益”,《教师法》第三十七条规定“体罚学生,经教育不改的”,要给予教师“行政处分或者解聘”,“情节严重,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未成年人保护法》第15条也明文禁止体罚或变相体罚学生,中小学教师行为“十不准”第二条规定“不准侮辱、歧视、体罚或变相体罚学生。”

  专家认为,体罚残学生身心,给学生的身心健康、和谐发展带来消极的负面影响。小学生正处在身体、心理发育的时期,身体各器官都比较脆弱,即使是手、屁股这些我们通常认为软肉组织较多的部位,也会因体罚而致伤。而且暴力使学生丧失生活的信心、学习的勇气,形成冷漠孤僻、敌视、说谎和心理封闭等畸变心理。

作者:    来源: 人民网     编辑: 关云慧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