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双鸭山新闻网 > 北疆文艺 > 文艺论坛 正文
听一顿散伙饭
http://shuangyashan.dbw.cn   2008-07-18 08:16:23

  前天,阿尔班·贝尔格四重奏在国家大剧院做了告别演出。他们带来了从海顿到贝尔格的作品,相当于沿着历史线做了次小小的巡礼。他们选了贝尔格两首作品,两个晚上分演。可是乐段里关于世俗的愤怒,以杂乱的现代音乐表现,在我看来,始终是现场中最不和谐的一段。因为,四重奏团你们的来临,带来的同时有古典音乐的使命:它不再担负创作的使命,因为古典音乐创作的黄金时代早已绝尘;你们单单负责传播就好,传播一种行将老去的心灵方式。现代的纷扰本不该你们费苦心去描摹的,那只是生生侵扰了你们如谜的呼吸,那吐纳间全是默许的契合的呼吸。

  他们从前是怎样成为欧洲最好的弦乐四重奏的呢?看看他们呼吸的一致、起音的无瑕,是能略知一二的。另外那几个“一二”,还包括个体的光彩所支撑的“四人一体”。在这一点上,今天我们看到的阿尔班·贝尔格四重奏,已经看不见从前唱片里四把琴均衡的音色、气场。笔者在记者会上提问过第一小提琴手格特:四重奏团解散,深层原因是否由于巅峰期的过去?对方的答案里,有一点无奈。

  伊莎贝尔给“纯男组合”带来了观感上的亮色,可是四人开弓后,她长长金发的光彩,立即就被第一小提琴格特粗砺明亮的坐立不安、大提琴瓦伦狄顶梁柱一般的音色与节奏,彻底地淹没。看了现场的人,对于他们的解散就心知肚明了:既然四个人已没有了互为对手的游刃度、均衡度,那就各干各的吧。你看格特不住地被音乐支使着跃离开板凳,似乎已经把伙伴们远远抛下了。

  但他的“神”从未游离开,连观众席都没去过。这是一棵向内而开的乐之花。

  “向内而开”的意义,它有多好,这里的许多人还不了解。因为是告别他们37年舞台生涯的“绝奏”,所以从演出前的记者会,到现场,外人们多少都心怀悲剧感,或者沉重感,以及等着看“告别仪式”的兴奋感。仪式感,在类似的情形下,总是远远大于核心内容,而在我们身边的人心中大唱主角。演奏期间,观众本该屏息,等待一条完整的线索不间断地流淌下去,但是掌声屡屡打破幻想;台上匠艺与思考再怎样引人入胜,也止不住此起彼伏放声的咳嗽。相对的,从记者会上的“按手模”仪式,台下人群忽然炸开了锅一样围堵艺术家;到演出最后,比之前每一首曲子都格外热烈的掌声和欢呼,都不像是四位演奏家的心愿。他们有心触摸现代音乐,但对他们的性格勾勒最鲜明的还是一段晚期的贝多芬四重奏:带碎冰的明媚日光,不论是否身在一个有足够共鸣的地方,与观赏者是否琴瑟和睦,都只是水流暂且的停留,过了便了无痕迹。

作者:    来源: 新京报     编辑: 关云慧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