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两个交易日,在接踵而至的外围利空冲击下,A股市场重归下跌旅程。上证指数由最高2900点跌至最低2656点,连破几个整数大关,7月上旬半个月的反弹成果再遭吞噬。值得一提的是,市场做多的星星之火被以金融地产为主的强大做空力量扑灭,主流机构的谨慎态度可见一斑。
根据上证交所提供的数据显示,在7月1日到7月8日的6个交易日里,机构的资金不论大盘是跌还是大涨,都是呈现净流出状态,6天机构资金净流出金额高达104亿元。即使在中国人寿、招商银行等蓝筹股暴涨的7月9日,机构资金也只净流入了13.35亿元,相对于超千亿的成交量,仅是杯水车薪。
从最近盘面特征看,当前市场主流资金的参与度明显不够。
以具有代表性的7月9日为例,在当日75只涨停股中,股价在20元以上的仅有中国人寿等6只个股。而股价低于10元的个股多达50只。其中,金杯汽车、吉林化纤、银基发展、新乡化纤等股价不足5元。此外,涨幅超过7%的个股中,低价股更是数不胜数。这些盘中热点强势品种,已不在于是否业绩好坏,而更多关注的是个股走势形态,以及股价的高低。并且在当日的交易席位中,涨停个股几乎都是各券商营业部席位在净买入,而机构席位非常少。
因此,尽管最近沪深两市的单日成交量都在1000亿元以上,但这种持续放量反弹更多的体现出游资热钱的特性,而基金等机构对待整体行情态度非常谨慎,主力机构参与度不足成为当前市场重陷调整的主要原因。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了目前机构缺位的局面呢?
次贷危机蝴蝶效应冲击A股市场。自从6月底以来,美国印地麦克银行在短短的11天中被提走了13亿美元,该银行因此倒闭,成为美国历史上第二大规模的倒闭银行。与此同时,美国最大两家住房抵押贷款融资机构——“房利美(FannieMae)”和“房地美(Fred-dieMac)因次贷危机而陷于资金困境。可见,美国次贷危机仍呈现进一步加剧的态势。
正是出于对次贷危机担忧的加剧,周二海外市场大幅动荡,亚太股市全线下跌,其中,与A股市场息息相关的香港恒生指数一度重挫超过800点。更令市场所担忧的是,根据美国财政部和美联储2007年联合发布的“海外持有美国证券情况的报告”,中国是这两家公司排名第一的外国债权人,持有3760亿美元公司债券。一旦这两家金融机构企业陷入危机,将会对中国外汇储备资产价值造成一定程度的损失。而中国一些投资于房利美与房地美债券的银行,不得不提取更多的坏账准备,其潜在的损失将会给A股市场的金融和地产企业带来巨大杀伤力。
同样是在周二,金地集团、保利地产、泛海建设等被封于跌停,而浦发银行、万科A等龙头品种的跌幅也都超过7%。前期一度引领市场反弹的金融、地产板块集体跳水,导致当日上证指数再度跌穿2800点整数关口,而深圳成指的万点大关也是得而复失。
海外热钱显露阶段性撤离迹象。美国次贷危机的进一步蔓延,导致全球股市纷纷下跌。有统计资料显示,在全球股市下跌的过程中,无论是欧洲成熟市场,还是包括“金砖四国”在内的发展中新兴市场,都呈现出明显的资金流出态势。
从A股市场看,最近市场的大宗交易频频出现。数据显示,7月14日、15日连续两个交易日内,中金公司席位15次以买家身份现身上海和深圳证交所大宗交易市场,合计成交金额达52661.02万元。其中11次的交易对手为瑞银证券总部的席位,另外4次为机构专用席位(也不能排除瑞银证券席位)。
有分析人士指出,美国次贷危机的再度加剧,已经显露出海外热钱在全球范围回撤“救火”的迹象。而透过瑞银席位大单卖出,中金席位照单全收的现象,体现了A股市场热钱的最新动向。海外热钱的阶段性撤离,打乱了近期股市的反弹节奏,重回调整应在情理之中。
“一防一保”形成宏观经济复杂格局。随着全球经济危机的进一步蔓延,国内的宏观调控更加复杂。联系到6月市场预期走低的CPI数据,央行在7月加息的压力大减,A股市场的7月反攻也源自于此。但日前社科院出台报告预测6月PPI数据为8.8%,大大超出市场预期。同时,发改委召开专项会议并再次强调保持物价稳定的重要性,因此市场对央行加息的忧虑再起,基本面的不明朗导致市场重现调整态势。
当然,目前管理层在长三角、珠三角一带的调研仍在进行中,大量出口导向型制造企业遭遇的发展问题已经受到管理层的重视并可能逐步解决。
种种迹象表明,受各种因素的影响,当前机构心态依然谨慎。但有分析人士指出,目前开放式股票基金仓位已经降至历史新低,股市存量保证金也同步创新低,此外股指的月度换手率、A股周开户数均处于历史低位,A股多项指标均创新低,说明现在是艰难时刻,但是往往孕育机会。特别是随着宏观政策预期的逐渐明朗,7月的中期反弹还可以期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