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双鸭山新闻网 > 北疆文艺 > 文艺论坛 正文
当代艺术是另一个暴利房地产吗
http://shuangyashan.dbw.cn   2008-07-16 08:49:15

  作者:肖隆平

  2005年,艺术家刘小东的一幅《战地写生:新十八罗汉像》油画,艺术品经纪人伍劲以50万美元买进,一年后以150万美金转手。在今年4月9日香港苏富比春拍中,这组油画以近6200万港元高价成交,价格比3年前翻了将近20倍(详见7月12日《南方日报》)。

  当然,这不是当今中国艺术品市场的全部,只是其中较好的一个案例而已。因为当下的中国艺术品市场充满了浓重的商业化怪味。既然是高度商业化,就必然会有赢也有亏。但是,不管怎样,赢是一定的。用伍劲的话来说:“我只是在帮助我的客户赚大钱,我有两个客户在买刘小东的作品上获利丰厚,一个赚了1亿元人民币,另一个至少赚了8000万元。”

  这不禁让人联想到10年以来一直追逐暴利的房地产市场。中国当代艺术是不是成了文化人追逐暴利的另一个房地产?

  不妨先来比较一下中外艺术品拍卖的规则。在国外,有着250多年历史的欧洲拍卖巨头公司苏富比,它有两个信守了百年的传统:拍卖行不直接从画家本人手里拿(订)画;拍卖的艺术品至少都已创作出来10年时间,有足够的时间在艺术史中获得评判和定论。

  而国内的艺术品拍卖市场却非如此,可以用一个词来形容:肮脏不堪——投资者先找个有一定知名度并且市场价格在10万左右的画家,跟对方签个3年协议(比如包下他三年100张作品),每张以30万到50万左右收购。一年后就在拍卖会上炒作,每张30万收购的画,拍卖价标到100多万,两年后再标到500万,甚至1000千万。如果没有人买,就安排“自己人”混在真买家中,甚至“假拍”下来。

  此时的艺术,一个清晰而不堪入目的形象就展现在人们眼前——一个清纯无暇的姑娘,在现实中,心甘情愿地成为了以卖淫为获利手段的妓女!这不能不说是我们文化传承中一个丑陋的现象。

  而国内文化的另一个现实却是,大量文化遗产没有得到很好保护,以至于现在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到了:“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的地步!搞文化的不好好搞文化,而成了驱逐暴利的另一个“房产大亨”!这不免让人对文化的传承多了层担忧!

  《说苑·指武》说,“文化不改,然后加诛”,《文选·补之诗》又说,“文化内辑,武功外悠”。这是说,“文化”本是指“以文教化”,即文化是指对人的性情的陶冶,品德的教养,本属精神领域之范畴。然而,文化之一种——艺术却成为了当下搞文化人驱逐暴利的工具,文化的本义已尽散!

作者:    来源: 中国网     编辑: 关云慧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