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双鸭山新闻网 > 人物频道 > 百姓故事 正文
九旬老汉义务保护古城墙半个世纪
http://shuangyashan.dbw.cn   2008-07-15 09:51:03

  东北网双鸭山7月15日电   为了信守对老支书的承诺,给子孙后代留下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胶南市琅琊镇夏河城村90岁老汉杨茂兴50余年如一日,不拿一分工资,不辞辛劳,克服种种困难,将一段秦汉时期的古城墙保护了下来。

  据胶南史志记载,秦始皇兼并六国,统一天下,其行政区划设郡县制,全国设三十六郡,琅琊郡为其一,郡治就在今天的“夏河城”。

  据了解,历经两千年的风风雨雨,当年拥有东、西、南、北四个城门的夏河城已不复存在,唯独留下这段混杂着陶瓷瓦片的古城墙见证着古老的历史。“我小时候城墙还有5米多高,墙上面有路,宽度也有3米多,可以在上面站岗放哨,有时候村民还在上面晒粮食。”村民杨同山说,现在城墙不到3米高。

  当地老人介绍,解放初期,由于没有成立合作社,农户分散经营,不少村民养猪沤肥,拉土垫圈,文物保护意识几乎为零,从城墙上取土的现象时有发生。杨茂兴回忆:“这时候,村里的老书记把这片地方划给我,并让我看好这个地方。”为了更好保护城墙,杨茂兴认了一个理:只有把古城墙当成自家的东西看护,才不怕和村民抹下脸来。于是,他干脆宣称城墙就是他家的院墙。

  “为了保护这段城墙,和不少人红过脸。”杨茂兴老人说,人家觉得这是公家的东西。村民杨茂伦不服气:“你能护住了这城墙,我割下头给你!”杨茂兴一听,火气上来了:“我就是割下头也要护住城墙。”他把来取土的村民的工具全部扔到了城墙外的沟里。看到杨茂兴如此倔强,不少村民渐渐放弃了来取土的做法。

  “进入60年代后,情况有所好转,因为当时搞合作社了,集体统一种粮养猪,私自取土现象少了。”杨同山介绍,70年代的时候,胶南市文物保护单位派人察看了这段城墙,并嘱托村里一定要保护好。

  随着时间推移,有着4个孩子的他们仍然守着城墙,住在3间小屋里,老伴就建议推到城墙建几间房子,杨老气得直哆嗦,显然这个想法对他来是绝对行不通的。就这样,年复一年,老杨对城墙“严加看守”了40多年。80年代后期,手头宽裕了,杨老将仅存的城墙圈进了院子,再也不用担心被挖了。

  保存下来的古城墙成为一些历史学者研究的对象,一些从琅琊台慕名而来的游客也不乏其人。他们听了导游对夏河城的介绍,或为“淘宝”,或为证实一下历史,找来找去就找到杨茂兴老人家里了,方圆几十公里内都知道他家里有一段古城墙的事。

  “市国土资源局有关历史研究者曾来考察过,这些碎片是汉代的陶瓦或者泥罐。”村支部书记丁怀军介绍,夯土层里的碎片不是后期放置进去的,而是一些当时废弃的破碎的陶瓦或者泥罐,对研究当时的历史文化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此外,杨茂兴家里还来过几拨日本客人,并带走了一些陶片。

  据悉,在夏河城周边地区,已经挖掘出土春秋战国时代的半瓦当和车马饰铜件、秦砖、釉陶器、“千秋万岁”瓦当、黑陶器、古币等文物(包括国家一级、二级文物),之后,还发现了一批唐宋时期的瓷器碎片,这更加坚定了人们对这段古城墙有着悠久历史的看法,村民们对城墙的保护意识也越来越强。

作者:    来源: 人民网     编辑: 关云慧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