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于蓝近影
多次访问过于蓝。记得每一回访问,都看见于蓝的头发一次白胜一次,笑容一次美过一次。最早访问于蓝是因胡绳夫人、全国妇联书记处书记吴全衡的热情推介。那一次访问是在北京西城三里河于蓝家里。现年88岁的于蓝虽然白发苍苍,但精神矍铄,声音依然健朗,人们熟悉的明净而刚毅的眼神不减当年,言谈中显现出豁达乐观淡定的情怀。于蓝居住的房子平平常常,装饰朴素,朝阳的窗台上放着一个鲁迅的雕塑,墙壁上挂着一幅周恩来接见她的照片。在临窗一面的书橱玻璃上,挂贴着丈夫田方的生前照片。
只有感动自己才能感动观众
那张周恩来总理接见于蓝的照片上,周总理握着于蓝的双手,于蓝一头短发,白衫洁净,露出她江姐一般的笑容。那幅照片摄于1961年。当时周恩来总理在开会期间和电影艺术工作者一起游赏香山,周总理热情赞扬了于蓝主演的《革命家庭》里的女主角,他对大家说:“于蓝演了一个好妈妈。”于蓝一生演过的电影共有12部,其中比较重要的有《翠岗红旗》、《烈火中永生》、《革命家庭》等等。于蓝塑造的电影形象,有一些已成为中国人记忆中不可磨灭的形象,包括电影《革命家庭》中的妈妈、《烈火中永生》中的江姐、电影《龙须沟》中的程娘子。
一说到中囯电影,被尊为中国银幕上红色演员的于蓝不由地激动起来,她沉浸在当年角色创作的激情之中。1965年夏衍根据原创小说《红岩》改编了黑白故事片《烈火中永生》,于蓝在影片中扮演了中国老百姓家喻户晓的女英雄江姐。江姐艺术形象演出的成功,不仅让于蓝成为新中国银幕上的黄金时代二十二大明星之一,同时也使江姐形象成为了新中国电影画廊中的不朽经典。我们问于蓝:“您在个人的电影创作中最喜欢的银幕角色是什么?”于蓝动情地回答:“江姐。银幕上的江姐是我电影艺术事业中的生命和灵魂。”
很少有人知道,江姐这个人物形象是于蓝倡议把她搬上银幕的。那还是在1961年,于蓝生病住进医院。在病床上,她看到了连载中的小说《红岩》。于蓝一下子就被作品里的英雄人物深深打动了。当时于蓝就觉得应该把他们搬上银幕,让更多的人知道英烈的生活。在这之后的几年中,于蓝多次去北戴河、重庆、成都、贵州进行调查,访问了小说《红岩》的原创作者和江姐的生前战友。为此于蓝留下了30多万字的角色笔记。在采访的过程中,于蓝发现,江姐和她有比较类似的人生经历。江姐因为生活穷困,小的时候做过童工。后来江姐在贫民小学校里读书,那是一个慈善学校,她是靠着个人成绩得以免费读书的学员。于蓝小时候家庭也比较贫困,于蓝跟江姐一样,也有过被捕并且与敌人周旋的经历。不同的是江姐牺牲了,而于蓝在战友营救之下顽强地活下来。于蓝和江姐都是有主见的独立女性。于蓝17岁时就瞒着父母,两次从北京新街口附近家里秘密出逃奔往抗日前方。于蓝第一次出逃在北京西直门一带被捕,遭受过日本人的鞭打。第二次才出逃成功。于蓝说:“我1939年就入党了,江姐可能是1940年入党,都是在这个时期参加了抗日战争。她是地下党,我在根据地,我们有八路军保卫着,他们是在敌人的白色恐怖下工作,所以他们比我们更艰难。”于蓝出生在辽宁,在哈尔滨长大,她说自己赶上了两次日本鬼子的入侵。于蓝强调说:“我最痛恨日本鬼子了,所以我参加革命就特别坚决。”
对每一个角色的孕育,于蓝都像是对待自己的孩子。当年于蓝读到了陶承的红色回忆录《革命家庭》之后心有所动,热情建议将这部作品搬上银幕。于蓝在电影《革命家庭》里面主演了一个由家庭妇女转变成为坚强的革命母亲的形象。于蓝说:“一部电影只有感动自己才能感动观众。”电影《革命家庭》就是一部感动了于蓝、感动了观众、感动了一代人的电影。因于蓝在电影《革命家庭》中的不凡演技,她于1961年荣获了莫斯科国际电影节最佳女演员奖。
好书能使演员开阔视野、丰富生活
米寿之年的于蓝回忆:自己的种种见识和毅力,有很多都是从多年的阅读经历中领悟和培养出来的。于蓝说:“田方生前很喜欢买书,所以我们家书挺多的。田方人缘好,人们都保护他,所以‘文革’中抄家时候,我们的书也没有被抄走多少。儿子田壮壮就是读着那些搁在地下的书长大成人的。”今天,与父亲母亲一样,田壮壮也是中国电影的一个明亮星座。
在于蓝80岁那年,她的回忆录《苦乐无边读人生》出版,于蓝介绍了自己早年参加革命,逃出北平奔赴延安的惊险历程。于蓝主演的电影,多是革命者形象。按照于蓝说法这是革命人演革命电影。只有这样,对于人物的把握才比较准确有力。于蓝在书中讲述了自己年轻时代学习表演的历程。早在延安的时候,整个陕甘宁边区被国
民党重兵围困,书籍匮乏。但是人们仍然千方百计去找书看。于蓝那个时候读的戏剧专业的书籍丰富多彩,这些书籍给予了于蓝很大影响和帮助。于蓝在她书里提到了“情绪的记忆”、“注意力集中”、“想象交流”等电影表演手法,都是来自斯坦尼斯拉夫斯基理论体系。
于蓝认为,书的价值有时甚至会决定一个人一生的命运。在自传中她回忆自己“九·一八”事变之后,随从继母一起从东北逃至张家口:“那是我积累文学知识的开始。我这个10来岁的女孩子精力充沛,常常在放学之后,躲在小小斗室之内,饱览中国古典名著。”于蓝这样记述:“自幼丧母的我,对《红楼梦》有很大的共鸣。林黛玉的悲惨命运使我流了不少眼泪,这时我开始懂得了人间有不平,有争夺更有悲欢离合……”
于蓝在1934年考上了天津河北女师学院中学部之后,她的一位国文老师向她推荐了邹韬奋的《萍踪寄语》。这一本书主要讲述了邹韬奋先生在苏联的亲身经历,让于蓝大开眼界。后来在这名老师的鼓励下,于蓝阅读了托尔斯泰、屠格涅夫、莎士比亚、哈代、歌德、狄更斯等人的著作。她说:“这些作品熏陶了我的思想感情。让我热爱真实善良、正直和富有自我牺牲精神的高尚情操,深深同情在社会底层受侮辱被压迫的人民。”今天于蓝年
最大的痛苦就是失去了田方
于蓝家的书柜上摆放着一张著名表演艺术家田方的照片。田方的脸棱角分明英气逼人。上世纪60年代初田方出演电影《英雄儿女》中的志愿军政委,让许多观众记住了他。于蓝抚摸着相册中她在战争年代与田方的合影,轻轻地说:“我就剩下这一张老照片了。这一生我最大的痛苦就是失去了他。”提起在革命战争年代相识相爱的田方,于蓝深情回忆说:“从上海到延安,田方对中国电影做出了他的贡献。1949年10月田方作为军代表接管北京电影制片厂前身北平电影制片厂当厂长,表演和管理不能兼顾,不然他该是一个多么优秀的电影演员啊。”田方还做过国家电影局副局长,于蓝说:“田方离开了表演艺术,我自己倒是在银幕上充分施展了才能,拍了多部电影。1954年我考进中戏表演训练班,当时儿子还小。田方送了我一个笔记本,扉页上写道,做一个好学生。并且要我不要牵挂孩子,家里有他照应。这个期间儿子壮壮患猩红热住院,医院都下了病危通知,可是田方怕影响我,没有告诉我,他一个人在医院陪着孩子。他是一个好丈夫。”
于蓝比田方小10岁。1938年秋天于蓝来到延安的时候,田方早已经就是一位老革命了。一个老革命能够在一位美丽少女心目中留下美好的印象,电影《壮志凌云》功不可没。著名演员田方在这部影片里面饰演了一位朴实的农村青年,为了抗击侵略者,他割舍爱情壮烈牺牲。当时年仅15岁的于蓝看了田方电影以后,成为了田方电影的忠实粉丝。说起来也有一些奇妙,要是当年少女于蓝先看过电影《日出》的话,演艺界恐怕就没有于蓝田方这段美好姻缘了。因为田方在《日出》中扮演的反角黑三,让于蓝恨之入骨,乃至于蓝身边的姐妹们也都奋力阻拦,坚决反对于蓝嫁给戏台上的那个坏蛋。不过田方为人宽宏大度,对于蓝呵护有加。纵使于蓝有时耍点小性子,田方也很迁就她。于蓝在田方前妻两个孩子面前也是亲和的,于蓝把自己的爱无私地投入到田方孩子身上,孩子也把于蓝当作亲妈妈。
1974年田方患癌症,撇下了于蓝和两个儿子。“从此就剩下我一个人面对世界。我心头永远记着田方丰富而深邃的目光,永远记着他一生对我淳厚的挚爱。”多少的悲怆痛苦,于蓝都是在深夜独自一人承受。于蓝坚毅的外表下其实有一颗女性柔弱的心。正如她所说,自己的生活是辛劳与幸运的。于蓝与当今一些年轻影视明星相比,
她在物质上并不富有,甚至有些清贫。可是于蓝却是精神财富的绝对拥有者。于蓝一生都在为信仰工作,为信仰生活,她热爱生命。她在“文革”中成了牛鬼蛇神遭批斗时,从屋脊上掉了下来,把脸摔破了,门牙也摔掉了,脸上缝了5针。经过缝合面颊内部留有伤疤。这一次脸挫伤使于蓝终止了热爱的表演生涯。她在拍摄电影《侦察兵》时,发现面颊内部伤疤已经使她不能够自如控制面部表情。从此于蓝开始自学导演,并且在1976年与人联合导演了电影《萨里玛珂》。于蓝1979年身患乳腺癌并且成功做了手术。今天我们仍然可以从这一位电影老人的身上感受到她强烈的生命意志。
中国儿童电影事业的好母亲
于蓝和中国儿童电影事业息息相关。当年60岁时于蓝本来已经可以离休,安度晚年。然而她却出任了中国儿童电影制片厂厂长,把全身心投入到了中国儿童电影事业的创建当中,一干就是20年。干到80岁时,于蓝认真而执著地说:“我做电影艺术工龄可是最长的呵。”中国儿童电影厂另外一名创建人梁晓声赞许于蓝:“她是中国儿童电影事业的好母亲。”
自从于蓝退居到了银幕工作的二线以后,作为全国中小学生影视教育协调委员会名誉主任,她一直关注着少年儿童的快乐成长。在中国历届的“铜牛奖”颁奖活动当中,在中国国际儿童电影节和世界性的儿童电影观摩和交流当中,也都少不了于蓝忙碌的身影。于蓝对中国儿童电影史了如指掌。1922年中国首次拍摄儿童短片《顽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至今,已经拍摄完成了300多部儿童影片。于蓝说:“这些儿童影片通过生动的形象和人物的命运,反映了人物成长过程,有着极强艺术魅力。一部好的影片对一个人成长的影响往往是一辈子的事情,这就是他们建立人生观世界观的起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