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问今日中小学生,最耗精力的课程是哪一门?恐怕多数会答:数学。最怕的课程是哪一门?恐怕也还是:数学。在今日中小学课程体系中,无论哪一科都没有数学重要,因为数学不仅是必考的,也是最难的。语文、英语等科,一般学生多少还能对付,唯有数学,令太多学生晕头转向,焦头烂额。很多孩子小学时数学尚可,到了初中,就渐渐跟不上了,到了高中,被刷下的就更多了。高考的竞争很大程度上是数学的竞争,数学俨然成为区分度最大的学科,决定千万青少年的前途命运。
由于数学(再加上理化等)占据了大部分时间精力,用于语文、历史等文科学习的时间就大大减少了。多数学生都知道,语文上课时随意听听,考前临时抱抱佛脚,大体上都能过得去。语文事实上已成为语、数、外三门主科中最不受学生重视的一门。在青少年成长的黄金时期,语文遭遇如此冷落,如何激发青少年对吾国文化的兴趣与热情?千万青少年不习中国语言文化,中国文化何由传递?谈何复兴?毫不夸张地说,如此“重理轻文”,正是在断绝中国文化的命根!
数学凭什么占据如此显赫的地位?中小学数学又为何如此之难?当然有其历史根源。近代以来,中国因为科技落后,吃了西方列强的亏,几乎亡国灭种,于是中国人疾呼科学,表现在教育上,就是增添数理化等科学课程,并一步步加大比重,直到形成今日语、数、外三足鼎立、文理分科之局面。我们天真地以为只要从孩子抓起,就能迅速提高国民科学素养,加快科技进步,与西方列强一争高下。初衷当然很好,但做法却实在太简单化了。时至今日,中国并没有因为中小学“重理轻文”而成为科技强国,相反,太难的理科课程反而导致青少年对科学的畏难与厌倦。其实,科学虽然重要,科学教育却并非越早越好,越难越好。因为人的成长有一个从感性到理性、从具体到抽象的过程,科学更多地依仗理性,当孩子正处于感性世界发展的关键期,不相应地丰富和加强人文教育,却大量让他们学习理性内容,实无异于拔苗助长。不知有多少孩子学习的自信心就这样被摧毁了,宝贵的青春年华和生命活力就这样被消磨掉了!
令人惊奇的是,作为世界科技强国的美国,其中小学数学课却出奇地简单(在我们看来),他们大学入学考试数学试题的难度,仅相当于(甚至低于)我们一般初中生的水平。近年美国大学在中国招生,中国考生觉得其数学试题简单得可笑,拿满分者比比皆是。考试专家提醒中国考生,参加美国大学入学考试数学不必专门去学。然而,他们的语文(本国语)、阅读、写作试题难度却极高,成为区分度最大的科目。写作重视思想的深刻、逻辑的周密和行文的流畅,很多考生无从下笔,对卷兴叹。所以美国高考,重点在于考察学生对本国语言的掌握、对文化的体认和和思想成熟度,与我们刚好相反。
如此重大的反差,怎不引人深思!而美国也并没有因为中小学数学难度低,而失去科技强国的地位,依然科技人才济济,科学技术日新月异。反观我们,中小学生深陷题海,战战兢兢,如履薄冰,从小学熬到高中毕业,侥幸没有掉队者,一考上大学,马上对数学失去兴趣,弃若敝屣。因为过早的高难度的数学教育已经败坏了他们的数学胃口!更令人忧心的是,在青少年汲汲于数学,为数学担惊受怕的同时,最宝贵的学习本国语言文化的时间已经被错过了!他们到了大学,头脑中除了数理化、ABC,几乎一无所有!这样的一代,如何担当得起文化复兴的重任!
鉴于此,我们迫切需要改变“重理轻文”的局面,易之以“文理均衡”!
文理如何均衡?笔者认为,关键是要根据青少年身心成长的自然规律,合理调配文理学习在不同成长阶段的内容、比重和难度。中小学阶段是基础教育,是让人成为人的教育,故应以人文教育为主,增加语文(尤其是思想性文言文)、历史、地理等人文学科内容,适当提高难度,使之成为评价学生学业水平的主要尺度。相应地,减少数理化等科目内容,降低难度和考试分值,并调整学习方式。中小学阶段的科学教育,应坚持实用性和兴趣性原则,除了教一些生活常用的科学知识外,应把主要精力集中于引导学生领略科学原理的奥妙优美,科学发现过程的曲折神奇,科学史的大致轮廓以及科学家的成长历程、道德人格等,尽量把科学教育寓于人文教育之中。只要能真正培养起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到了大学阶段,有志于科学的青少年自会选择相应的专业,并全身心地投入研究。毕竟,科学研究是少数科学家的事情,一般人只要具备一定的科学常识即可。但每个人都要成为一个身心健康、有文化内涵的人,这只有通过青少年时期的人文教育才能实现。时机一旦错过,终生难以补救。只有培养出有文化内涵的年青一代,中国文化的复兴才有希望。
“重理轻文”已经很多年了,到今天,仍然有愈演愈烈之势。一年一度的高考,数学,仍然是压在千万学子头顶的如磐巨石。中国学生是够可怜的了,更令人忧虑的还在于,“重理轻文”不改,文化何由复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