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话说:“德高为师,身正为范”,为人师表本为对师者的基本要求,可襄樊一中和三中的20多名老师却在在数百名初中毕业生面前大打出手,出手的原因乃在于襄樊一中、三中在招生宣传中互使损招“抹黑”对方,一中称三中有虚假宣传,而三中也不示弱,拿出一份权威的“高考成绩分析表”宣称该校的高考成绩优于一中,最终教师言语不和,大打出手,所幸双方受伤不重。(《楚天都市报》7月10日报道)
这一活脱脱的“教师门”事件令笔者闻来不免心有戚戚焉,掐指算来鄙人亦在教师行业呆了个八年光阴,对教师因“争食”而发生肢体冲动事情耳闻目睹的多了,虽不支持,但至少能够予以“理解”。
曾几何时,教育行业也逐渐打破了计划体制,不再按片区划分固定的招生指标,于是乎能否招到学生以及能否招到优秀学生就成了民办与公办学校都面临的生存考验,民办学校“靠生吃饭”,没学生根本就办不下去,而公办学校“靠优秀生”立名,没有优秀生就没高考成绩,没有“一清(清华大学)二白(北京大学)”(某校长语)连校长见了人都是灰溜溜的。因此每到中考前后招生大战就开始打响,全体领导和老师都倾巢出动,动用各种关系,脑汁绞尽,招数用尽。但问题是,光凭一张嘴效用是有限的,家长和学生会不会来还是要看你的硬货,因此广告宣传就显得尤其重要,但是各个学校间还是有差距的,最终所谓的名校与普通学校之间的广告就成了一场不对称的战争,要打败对方就需在宣传策略上做点手脚,要么锦上添花,要么就胡编滥造,只要能把需要的学生拉来,管它什么手段,即使打架又何妨,在饭碗面前,一切的羞羞答答都是无意义的做作。
可是一切的手段最终的指向还是高考,宣传资料的重点还是拼高考数字,因此有的地方,在同一个县市,出现了若干个第一的宣传,你说你重点上线率第一,我就说考入名牌大学人数第一;你说你考了多少名牌大学,我就说我考入清华、北大的人数最多;你说你本科上线率第一,我就说我的专科上线率第一。至于那些高考升学率比较差的学校就来一个差生转化率第一,再不行就搞模糊战略,宣称百分百上大学,就把民办的一些大专院校骗过去的学生人数也一股脑儿算进去,蛇有蛇路,鳖有鳖迹,各路神仙,各显神通,把中国的招生大战搞得热闹又丑态百出,所以襄樊一中、三中的老师打打架实在算不了什么,最多是活动一下筋骨,玩些阳谋而已,再说也算是为校“献身”,其功大矣。
说来说去又涉及到了高考问题,这么几年来教育界和好事者一直在为所谓的素质教育摇旗呐喊,以为非素质教育不能救中国,只可惜“轰轰烈烈的素质教育,踏踏实实的还是应试教育”,毕竟只看升学率的教育评价机制不发生根本改变的话,所谓的教育变革就无从谈起,最多也只是一帮吃饱饭没事干的无聊之徒瞎忙罢了。因此建立多元的评价体制非常迫切,否则优秀老师是会考试的老师,好学校就是会考试的学校就会成为当今社会的简单化思维模式了。
据报道,北大、清华等名校都在拿钱重奖高考状元,以纳之旗下,一年一度的高校招生大战和轰轰烈烈地攀比高考状元运动又开始了。看来,教师斯文扫地,不惜肉搏战的日子还很漫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