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喜盈门》、《咱们的牛百岁》到《田野又是青纱帐》,以农村人物为主人公的一批好电影曾经是几代人的观影记忆;那些年间,《大众电影》的封面上经常是这些农村主人公的大幅头像,活泼泼的角色,火辣辣的日子,这些电影无不鲜活生动地呈现了新时代背景下农村生活的新变化、新气象,让观众感到这样的角色与生活就在自己的身边。于是,接受电影里的人物与故事,变得自然起来。它们也因此不仅为观众带去会意的笑声,还潜移默化地影响了观众的思想与情感。
然而,是从什么时候开始,表现农村生活主题的电影渐渐受到冷落,人们的目光更多地被牵扯到绚烂的都市生活中。与之相伴而生的,是人们无休止的物质欲望与这些欲望在五光十色的都市电影中得到的瞬间满足。另一方面,随着电影产业化的进程,商业价值不得不成为电影创作者与营销者的首要考虑,而农村电影观众的需求因为经济实力的相对微弱而不得不被放在都市观众之后。虽然前者在中国的人口比例中占有绝对优势,虽然是前者与土地之间千百年的彼此依偎滋养着后者的喧哗与躁动。
还好,因为电影市场在日渐培育下正渐渐完善,电影人始终未曾放弃对农村电影的思考与创作,近些年间,表现农村变迁与情感的电影虽然数量少,但也有动人佳作。比如《那人那山那狗》,比如《香巴拉信使》,比如《上学路上》。这些电影的出现,让我们的农村电影放映队有了更多获得乡亲掌声的机会,让今天的农村观众得以继续对电影的向往与亲近。
刚刚落幕的第九届中国长春电影节暨农村题材电影展,正是从电影主管部门与创作者的角度,表达了对农村题材电影的关注与反思;政府对农村电影从创作到放映各个环节的政策支持也正在进行之中,这一切无不让我们对农村电影的未来充满期待――期待电影创作者再次将摄影机对准广大农村观众,以无声大爱,延续中国电影现实主义的光荣传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