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正的母爱,就是把孩子当成真正的人,尊重其人格,满足其需要,引导其发展,而不求私欲之利。
天下的父母都爱自己的孩子,这不容置疑。可是,爱有许多种,哪种爱才是对孩子的成长最有益、对孩子的发展最有利的爱?对问题的回答,千差万别甚至是大相径庭。对此,您怎么看“爱”和“真爱”?
提起这个“爱”字,让我想起一个不很轻松的话题:
1993年,我写了有关中日少年活动的《夏令营中的较量》,引发了全国范围的大讨论。人们讨论中国的孩子和日本的孩子差别为什么那么大:日本的孩子能吃苦,中国的孩子不能吃苦。中国的孩子病了,马上哭了,送回去休息;日本孩子病了,送都送不回去,一定要坚持到底。这很让人感慨。日本人说,你们的孩子如果不好好教育,不是我们日本人的对手。中日两国孩子在8月的草原上走了三天,野炊的时候,中方的队长站在草原上往前一看,发现长得白白胖胖、抄着手啥活儿也不干的,都是我们中国的孩子。日本人有个习惯:人人动手,自己动手。我在日本看到参加夏令营的小孩子五岁就自己搬椅子,还搬得特别高兴;那么小的孩子就跟着别人一起拿着很大的桶去打水。但是夏令营的中国孩子,野炊的时候却有很多人不干活。中方队长看到这样的现象很感慨。
我忘不了1991年11月,我采访参加过首届中日少年探险夏令营的营员时,曾问一个13岁的北京男孩:“为什么野炊时中国孩子不如日本孩子能干?”北京男孩两个字就一针见血地回答了我:“遗传。”他还解释说:“爸爸妈妈为了让我进个好学校,让我住在姥姥家。我姥姥是个退休的老师,却有三个不准:刀不准动,电不准动,火不准动。我长到13岁,火柴也很少划,我家炊都不会,哪还会野炊呀?不是我们不想干,是不会干,不会干的事怎么比得过人家?”所以,我明白了,草原上的较量,不仅仅是两国孩子的较量,更是两国大人的较量,是两国父母不同的父爱母爱的较量,是两国不同的教育观的较量!作为父母,一定要重视对孩子的真爱教育,要将“真爱”教育上升到关乎国家和民族未来的高度来对待,要认识到爱自己的孩子,不仅仅是抚养孩子长高长壮,更要用真爱哺育孩子成长为高素质的人。
在您为研究所搜集的案例中,您发现很多走向崩溃的悲剧人物,其中有不少是被大家公认为优秀的孩子。为什么会是这样呢?这个现象不能不引起重视。这就是因为在对孩子的教育中出现了误区,父母给予孩子的往往不是真爱,父母关注的往往只是孩子的成绩,没有看到孩子发展中人格方面的缺陷,这是导致悲剧的主要原因。
2000年初,在北京市某著名学府里发生了这样一件惨案:同屋居住的两名博士生,一个36岁,一个26岁,两人都是老师的得意门生,但他们两人的关系却极其恶劣,导致相互伤害,双双死亡。两名博士,论知识自然数一数二,却因难以相处酿成大患。可见教育孩子绝不仅仅是智力的培养和知识的灌输,更重要的应该是人格的教育。但在现实生活中,一些为人父母者却忽略了这一点,把主要精力都用在督促孩子学习上,把全部注意力都盯在孩子的分数上,以为只要孩子学习好了,就是成功了。更有的父母口口声声对孩子说:“你只要把学习搞好了,其他的事情什么都不用管。”可这样做的结果怎样呢?现实是最好的答案。有些父母眼里的好孩子,竟然杀死了自己的亲生父母,也有的孩子离家出走,还有的孩子出现了心理问题,而症结恰恰在于父母和老师们忽略了孩子的人格教育。著名儿童教育家斯霞曾向我赠言:“德育不好是危险品,智育不好是次品,体育不好是废品。”我认为这话不无道理。我也采访过一些博士生的父母,他们在谈到孩子的教育问题时,几乎所有人都把教育孩子做人放在了第一位。当父母们注意了对孩子健康人格的培养时,孩子的综合素质也就提高了。这也许就是人们所说的“磨刀不误砍柴工”吧。所以,我非常赞同大教育家陶行知说的话:“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但愿今天的父母都能从中受到某种启发。
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曾对148名杰出青年的童年与教育进行研究,发现在148名杰出青年身上,集中体现出六种人格特点:自主自立精神,坚强的意志力,非凡的合作精神,鲜明的是非观念和正确的行为,选择良友,以“诚实、进取、善良、自信、勤劳”为做人的基本原则。
父爱母爱都是真爱
教育的核心不是传授知识,而是培养健康人格。这就是最伟大的父爱和母爱。
曾读过您推荐的日本母亲井上美智代的《母爱是什么》一书,心灵被久久地震撼。作者的文字说不上优美,叙述技巧也不高超,但读来却犹如巨石击水,让人字字入心。我认为,这是一曲用血和泪谱写成的生命之歌,这是一首用情和爱凝结成的教育诗篇。您能通过这部书,向今天的父母介绍一下什么是真正的母爱吗?从《夏令营中的较量》一文引发了全国性的教育大讨论时起,我就开始特别关注中日儿童教育的比较。在我看来,并不是中国孩子不如日本孩子,而是中国的教育在许多方面不如日本的教育。《母爱是什么》虽然只是一个日本母亲的教育经历与感悟,但她代表了一代日本母亲的追求,这追求的核心是培养孩子健康的人格高于一切。换句话说,教育的核心不是传授知识,而是培养健康人格。这就是最伟大的母爱。
在《母爱是什么》一书中,一连串的故事的确让人感到爱得感人至深、严得难以置信,但最可贵的是,这爱与严都在健康人格的轨道上运行,几乎从未迷失方向。相比之下,许多中国父母的爱并不逊色,只是迷失了方向,其宣言是:“孩子,只要你把学习搞好了,别的什么都不用你管!”
请看井上美智代怎么做又怎么说。
女儿井上美由纪是个出生时仅有500克的早产盲女。作为单身母亲,井上美智代为照顾女儿,忍痛放弃了成功经营的餐馆,但她什么都让孩子“自己做”,孩子“跌倒了也不帮她”。最让人难以相信的是,盲女儿学骑自行车她不去扶,看到女儿摔得膝盖和手臂都流了血,她也忍着泪不去扶。自行车摔得变了形,把手也摸不着了,美由纪趴在地上一个劲儿地找啊摸啊。当她再一次准备骑上车时,她生气地说,“妈妈,你要跟在后面,不跟的话,我肯定要摔倒的。”妈妈却说:“跟在后面,你几时才能学会?”“哇——太残忍了!”女儿愤怒地说着,骑上了自行车,一会儿又摔了下来。“妈妈,你跟着我,稍微帮我一下嘛!”女儿恳求道。妈妈狠着心说:“为什么要帮?帮了你就学不会了,因为自行车是一个人骑的。”
中国的父母们何曾敢想,一个盲女孩不但自己上学放学,还能熟练地做好饭菜,让下班归来的妈妈吃上省心的饭。我们在1996年的全国调查中发现,中国城市中小学生平均每天做家务劳动仅为11.32分钟,远远低于美、英、法、日、韩、泰等国的孩子。盲女孩美由纪在全日本盲人学校演讲大会上荣获冠军。她激动地说:“今后,我要让妈妈流下欣慰的泪水。那是抹也抹不完的喜悦与幸福的眼泪,那将是我要实现的梦想。”不久,美由纪克服难以想象的困难,写出了《在黑暗中拥抱希望》一书,并成为日本的十大畅销书之一。由此,我们可以得出结论,母爱是什么?溺爱与专制的爱不仅不是真正的母爱,甚至可能是变相的暴力!真正的母爱,就是把孩子当成真正的人,尊重其人格,满足其需要,引导其发展,而不求私欲之利。也可以说,真正的母爱是一种纯粹的、科学的、博大的爱。这些便是美智代给我们的最重要的启示。
我曾经读过您的《我要做个好父亲》一书,在书中您深入探讨了父爱的得失,并总结出好父亲的11个守则,我认为,这对于做一个好父亲很有启发。可是,在一个家庭中,父爱母爱有相通之处,却又不完全相同。那么,父爱的重心是什么?父爱和母爱的差异又在哪里呢?
在我看来,父爱对孩子犹如加钙,比如用自身的行为熏陶孩子养成良好的习惯,儿童教育从体育开始,宽容高于惩罚,尊重孩子的权利,家教的核心是责任,等等,这些都与父爱有关。我认为,父爱与母爱的差异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父爱对孩子的体格发展速度有很大影响。和父亲接触多的孩子,体重、身高、动作等方面的发展速度都要好于那些较少和父亲接触的孩子,他们患有发育不良等疾病的概率较低。这是由于父亲大多会和孩子进行一些户外的活动或游戏,同时还爱和孩子一起做一些带有一定技术性和需要一定体力的家务劳动。这些看似不起眼的小事,对孩子的影响却相当大。
第二,父爱是孩子个性品质形成的重要源泉。一般来说,父亲通常具有独立、自信、果敢、坚强、敢于冒险、敢于克服困难、积极进取、开朗、宽容等个性品质。父亲经常跟孩子在一起,孩子就会在日常生活中学习父亲的行为方式,潜移默化地受父亲的影响。有研究者说,缺乏父爱的孩子易产生情感障碍,他们大多焦虑、自尊心低下、自制力弱,并容易产生攻击性行为,甚至成人以后会有许多不良的生活习惯。于是有人把儿童的抑郁、孤独、任性与依赖行为称为“缺乏父爱综合征”。
第三,父爱是孩子智力发展的特殊催化剂。一些研究发现,父亲对孩子的智力发展影响很大,尤其对男孩的影响更大。如果一个男孩在童年失去父亲,则很容易使他智商低、认知模式女性化,这些不足将一直影响到这个男孩上大学以后。相反,那些和父亲相处时间较长的孩子,容易从父亲那里获得更多的知识、经验、想象力和创造意识,有利于激发孩子的求知欲、好奇心、自信心等。
第四,父爱是孩子性别角色正常发展的重要条件。家庭是孩子学习角色观念、形成角色取向、模仿角色行为的重要场所,是一个人性别社会化的第一源泉。子女最初是在家庭中模仿父母,进而模仿其他男女角色的。父亲提供一种男人的基本模式,男孩往往把父亲看做是发展自己的男性特征最现实的“楷模”,女孩则从观察父亲如何对待母亲的过程中了解到男人应该如何对待女人,这对女孩成人以后的性别行为和婚姻关系有很重要的作用。相反,如果缺乏父爱,男孩容易变得软弱,缺乏独立性、自主性,甚至出现男孩女性化的倾向,长大以后难以为人夫和为人父;而女孩缺乏父爱则到了青春期常常表现出焦虑、羞怯、无所适从,甚至出现婚姻危机。
据专家们的研究认为,孩子在婴儿时期以母亲教育为主,上小学后父母责任各半,上中学后以父亲的教育为主,因为此时父亲的影响力上升而母亲的影响力下降。现在许多父亲认为自古以来都是男主外、女主内,教管孩子应当是女人的事;也有的父亲爱说“我实在太忙了”,然而,这都不是使父亲们推掉做父亲的责任的借口,因为父爱对孩子成长的作用是母爱所无法替代的。所以,我请父亲们记住音乐家贝多芬说过的一句话:“我不知道有什么比教养一个孩子成人更神圣的职责。”我愿以这句话与天下的父亲共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