挤占挪用农村义务教育专项经费的现象比较普遍。一些地区的农村义务教育经费被擅自瓜分。审计调查的54个县中,有46个县的中小学校和教育、财政部门共挤占挪用公用、校舍维修改造等专项经费1.15亿元,占同类专项经费总额的3.8%。挤占挪用的资金中,用于教职人员经费6513.51万元,占56.6%;用于学校基建2986.09万元,占25.97%;用于教育主管机构日常办公经费1016.84万元,占8.84%;用于偿还债务844.99万元,占7.35%;用于购车等其他支出126.09万元,占1.1%。(7月5日中国青年报)
我国义务教育的内涵始终没有走到免费义务教育这一层次,原因是国家对于教育的投入始终远远没有达到国际平均水平,没有达到联合国科教文组织的建议指标,甚至早已落后到世界倒数的前几名,而且也没有达到国家历年财政预算中对于教育的投入计划,导致并没有富裕起来的家长们为了孩子教育的巨大投入而省吃俭用勒紧裤带,导致轰轰烈烈的希望工程社会各界的教育捐款也如杯水车薪。再苦不能苦教育,再穷不能穷教育,成了无法触动神经的口头禅,甚至成了凄然苦笑的讽刺语。
由于国家的投入不足,教育资金捉襟见肘,导致学校“风能进、雨能进”的危房劣房很多,课堂教室成了祖国花朵的危险场所,基础教育的设备器具极其简陋甚至一无所有,教学环境和条件远远不如人意,全国人民都在盼望教育投入能够大幅度增加,基础教育能够大幅度提高,让国家的富强、民族的复兴、子孙的未来,不要继续输在教育上,不要输在下一代人的起跑线上。可是让人极其沉痛的是,在教育的国家投入还不是很多而是还有很大缺口的情况下,教育经费依然普遍被大量挪用。
这一次难得的国家审计署对教育经费的专项审计结果,太让人失望、惊愕、甚至愤怒了。其实有人估计这样的审计还是局限在帐内审计,对于许多帐外的费用审计,以及乱收费搜刮学生家长的事项根本没有审计到位。很容易使得人们想起元朝无名氏的《醉太平》:“夺泥燕口,削铁针头,刮金佛面细搜求,无中觅有。鹌鹑膆里寻豌豆,鹭鸶腿上劈精肉,蚊子腹内刳脂油,亏老先生下手!”对于极其拮据的教育经费的挪用,其恶劣的性质,其可怕的后果,并不亚于在灾民的救命粮中克扣。
然而对于这样严重的挪用教育经费问题,而且是普遍性的问题,国家审计署费了九牛二虎之人力物力,当然是全体纳税人的汗水,公布审计结果的时候还是那么粗线条、大框框、玩模糊,没有遵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信息公开条例》“公开为正常,不公开为例外”的原则,没有做到该公开的一律公开。例如在审计署的官方网站公开这些信息没有:审计了哪16个省?哪54个县?有问题的是哪46个县?谁擅自瓜分了农村义务教育经费?谁乱收费了?哪里经费投入不到位?谁挤占挪用教育经费了?哪些学校陷入债务纠纷了?哪里的财政部门挤占挪用公用、校舍维修改造等专项经费了?哪些地方挪用教育经费用于教育主管机构日常办公经费?其细则是哪些?哪些地方挪用教育经费用于购车了?审计署有什么法律根据不把这些审计信息公开报告给全国人民即委托审计的全体纳税人?
曾几何时,审计风暴让亿万人民激动心怀,人民期望知道审计出来的事实真相,优的就是优的,劣的就是劣的;好的就是好的,差点就是差的;正的就是正的,反的就是反的,奖优罚劣,呼好唾差,扶正剔反,民心所向,民情所往。在审计风暴之后,人们期望问责风暴,以便审计的结果真正成为结果,能够为国家的公共产品、社会的公共服务起到激浊扬清的作用。可是审计风暴的风云人物功未成身已退,问责风暴没有形成,审计风暴也渐渐风平浪静,直到如今,审计而无问责,甚至关键信息违法隐匿,审计本身也快成鸡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