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下提起农村题材电影,很多人可能“不感冒”。但要提起《五朵金花》、《咱们的牛百岁》、《牧马人》,或者《红高粱》、《黄土地》、《那山那人那狗》……大家就会来了精神,正如一位观众所说,“脍炙人口,记忆犹新!”
不错,这些众所周知的影片,都是我国农村题材电影中的经典之作。上世纪80年代之前,农村题材电影红极一时,甚至堪称国产电影的领军类别。此后,这类题材日渐式微,叫好又叫座的影片屈指可数。
总体看来,农村电影一直在走下坡路,从产量到发行,步步走低。农村题材电影到底还有没有转机?7月4日,作为第九届中国长春电影节的重要内容之一,“农村题材电影三十年及未来展望”主题论坛举行,众多电影界人士汇聚一堂,为农村电影问诊把脉。
据不完全统计,自1978年到2008年6月底,我国共创作生产故事片4425部,其中农村题材影片438部,约占影片总量的10%。
“在我国经济转轨过程中,农村题材电影一度陷入低谷,中央先后出台了一系列政策,促进其复苏,使该类题材的影片产量从每年不足5部,增长到每年超过40部,2007年达到68部。虽然产量不少,但具有广泛影响力、质量精致的作品还太少。”国家广电总局副局长赵实如此介绍。
《喜盈门》是上世纪70年代末出品的一部农村题材影片,该片放映当年观众达5.7亿人次,创下新中国观影人次最多的纪录。该片导演赵焕章回忆说:“影片完成后答谢放映,我们巡回演出似的一级级往下跑,观众的笑声我都数得清楚:在济南是七八十次;到了县城,笑声是一百二三十次;真正到了农村,笑声是一百七八十次了。我就感慨,这样的影片越靠近农村,越靠近农民,掌声和笑声就越多,因为这些老乡真正懂得这部片子里的故事和细节。”
“现阶段农村电影的创作,差距显而易见。”著名评论家李准批评道:“一些创作者并未真正深入农村生产生活的第一线,想当然地进行创作,严重脱离农村实际。”
来自吉林桦甸的东北师大学生小李对此深有感触:“我家在农村,现在很多农村题材电影特假,电影里农民的生活、言行,根本就不是真正农村里的样子。”
农村题材“不农村”,是当前很多同类影片的硬伤。被与会者当做“典型案例”提及的片子,是尊龙、李玟主演的《自娱自乐》,“该片的创作者并不真正熟悉农村生活和农民感情,表现手法流于表面,远离了农民生活的自然状态,最终成为了电影创作者‘消费’两位国际影星的一次‘自娱自乐’。”有与会人士这样认为。
“现阶段一些以乡村为背景的喜剧影片,由于过分追求商业而导致奇观化,完全超越了现实。”中国电影艺术研究中心主任饶曙光指出。
除“由于缺少生活积累,题材单一,作品虚假”外,赵实给现阶段农村题材电影还下了三条诊断:一是创作视野狭窄,思想力薄弱,缺少史诗品格;二是投入不足、制作粗糙;三是表现手法陈旧。
质量不高,导致票房惨淡。“我从来不去电影院看农村题材电影,那么贵的票价,留着看大片了。”中国矿业大学学生小董的话,代表了很多人的想法。
在我们这样一个拥有8亿农民、大量城市市民是由农民转化而来的国家,农村题材电影到底还有没有市场?
由山西电影制片厂出品的《暖春》,在本次论坛上被多位发言人提及。该片共投资200万元,却获得了2000万元票房,超过400万人观看了这部影片,实现净利润400万元,投资回报率200%。在《暖春》的收益中,主流院线票房收入130万元,香港票房分账31万元,日本买断收入51万元。在取得相当经济效益的同时,该片还荣获“华表奖”、“五个一工程奖”。
此外,诸如《我的父亲母亲》、《25个孩子一个爹》、《花腰新娘》、《情系故乡》等,也均保证了成本的回收,并有所盈利。
“低成本投资、制作精湛,应是农村电影的发展方向。”山西电影厂厂长李水合认为。
类似的成功例子,还有前几年的《那山那人那狗》,虽然在国内反应不是很强烈,但在日本却收获80万美元票房,并在东京国际电影节、印度及韩国等国家的电影节上屡获殊荣。对此,北京电影学院教授、电影评论家黄式宪指出:“除却一直以来强调的深入生活、深入农村以外,如何发掘出独特的本土人文资源、人文亮点,并将这种‘人文亮点’转化为审美化的故事,值得现今中国农村题材电影思考。”
万达电影院线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叶宁则指出,酒香也怕巷子深,好影片如果宣传推广不得法,商业化运作不合理,同样很难获得市场认可。“电影主要回收成本、创造利润的市场在城市,农村题材影片其实更大程度上是拍给城市人看的。从我们终端院线的经验来判断,只要电影好看,农村题材一样可以在城市受欢迎,但要获得好票房,必须进行充分的市场化运作、发行、营销。”叶宁说。
据了解,从2005年起,国家开始积极探索“数字化放映、院线制改革、企业化经营、公益性服务、信息化管理”相结合的农村电影发展新模式。2007年,国务院将一村一月一场的公益放映目标,纳入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总体布局。到目前,全国已新建成113个股份制的农村数字电影院线公司,还有3万多支农村放映队在走乡串户为广大农民放映电影。
或许正如许多业界专家所言:从源头出发,创作出高质量影片,以高水准的商业化运作手段辅之,再加上国家在政策及硬件方面的支持,农村题材电影还将大有作为。
|